上期專欄說到「適合中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在心理學中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定義,今期繼續分享在情緒和夢境研究裏常被提起的「自我心理學」的理論。
這套理論由心理學家Kohut提出,通常講就是幫我們搞懂「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以及「為什麼有時會突然情緒崩潰,有時又能沉着應對困難」。Kohut認為,「自我」就像我們心裏的一個「指揮中心」,負責把我們過去的經歷、現在的感受、將來的目標整合在一起,讓我們知道「我就是我」,做事有方向,情緒也能自己調節。比如,你昨天考試失敗了很難過,但今天想起自己平時努力的樣子,又能重新振作,這就是「自我」在發揮統合作用。
這個「指揮中心」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心態。它就像一條橡筋,有的人橡筋很結實,能靈活應對壓力,被批評會先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又哭又鬧;但有些人橡筋鬆軟,一點小事就容易崩潰,甚至懷疑「我是不是很笨」,這就是「自我結構不夠連貫」的表現。
在自我心理學裏,還有兩個和我們中學生活很相關的概念。第一個是「自我邊界」(Boundaries),比如有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別人說他穿衣服不好看,他一整天都不開心;別人誇他聰明,他又飄飄然,這就是「自我邊界比較薄弱」,容易把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真實樣子混在一起。第二個是「自我穩定性」,就像某人參加比賽,就算臨場發揮失常,也能告訴自己「下次努力就好」,這就是自我穩定的表現;反之,有的人一次考差就覺得「自己永遠學不好了」,就是自我不夠強健。
一個穩定的「自我」,就像有了一層「保護罩」。遇到困難時,不會輕易被挫折打垮,也不會亂發脾氣,而是能冷靜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自我不穩定,遇到一點風波就容易慌神,甚至用逃避、發脾氣的方式對待,這其實是在「掩飾」自己脆弱的自我。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自我心理學的理念互相呼應着。王陽明認為,「知」就是我們心裏的想法、認識,「行」就是我們的行動,真正的智慧,是讓想法和行動保持一致。例如你知道「努力學習能進步」,就真的會認真上課、做作業,這就是「知行合一」。
而自我心理學強調的「自我整合」,其實也是一種「內心的知行合一」:你的想法、情緒、行動,要和你對自己的認識保持一致。比如你覺得自己是有毅力的人,遇到難題時就會努力克服,而不是輕易放棄;如果你的想法和行動矛盾,比如嘴上說要努力,身體卻很誠實地偷懶,久而久之,就會覺得「我好像很不了解自己」,自我結構也會變得不穩定,甚至產生焦慮。
「心即理」類似「自我調節」
王陽明還提出「心即理」,意思是我們的心裏本來就有判斷是非、指引方向的能力,這和自我心理學裏的「自我調節」很相似:一個自我穩定的人,能憑藉內心的準則,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動,不被外界的雜念影響。比如有的同學不會因為別人都在玩遊戲,就放棄做作業,這就是「心」在發揮指引作用,也是自我穩定的表現。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自我』更穩定,也做到『知行合一』呢?」其實很簡單,從小事做起就好。比如每天花五分鐘反思:「今天我做的事,和我想成為的人一致嗎?」比如你想成為「認真的人」,就檢查自己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遇到不開心的事時,先告訴自己「別急,我能控制好情緒」,慢慢鍛煉自我調節的能力。
下期將和大家繼續分享自我和夢的話題。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