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古文解惑】不理求學難或易 身體力行至重要

2025-11-17 04:16:01 教育

現存價值觀教育中,分別有「堅毅」與「勤勞」兩項。前者鼓勵學生為未來訂下目標並作出準備,堅守正向的意念並勇於克服障礙,自強不息、迎難而上,能以認真和積極的生活態度,迎接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轉變和困難。後者冀望學生切實將所學付諸行動,藉親身感受,身體力行,培養勤勞的美德,成為勤奮向上、主動幫助別人的社會棟樑。

此兩種正面價值觀,乃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習見於不同的文言佳篇,例如在初中「建議篇章(文言經典部分)學習項目」中,由清人彭端淑撰寫的《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譯文:

天下的事情,真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只要肯做,即使是困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如果不做,就算是容易的事情也會變得困難。人們做學問,真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只要肯學,就算是困難的學問也會變得容易;如果不學,就算是容易的學問也會變得困難。

我天資愚鈍,比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也不及別人,但如果每天堅持學習,長久努力不懈,等到學成時,也就不會覺得自己愚鈍或平庸。相反,就算我天資比別人聰明一倍,才能也比別人敏捷一倍,但如果不努力學習,即與愚笨或平庸之士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天資較為愚鈍的曾參傳承下來的。可見聰明或愚鈍的表現,豈會是一成不變的呢?

註釋:

1.資:天賦、資質。《漢書·張陳王周傳》:「然大王資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顏師古註:「資,謂天性也。」

2.昏:《說文》:「昏,日冥也。」本指黃昏,後由昏暗無光,引申而有糊塗、不聰明之意。

3.逮:及,達到。《漢書·刑法志》:「詔獄逮繫長安。」顏師古註:「逮,及也。辭之所及,則追捕之,故謂之逮。」

4.材:通「才」,才能,能力。

5.庸:平常,平庸。《爾雅》:「庸,常也。」

6.旦旦:旦,古文字象日出之形,表示一日之始,引申指一日。旦旦,日日,每天。

7.怠:懈怠,懶散。《說文》:「慢也。」《玉篇》:「懈也。」

8.迄乎成:直到成功。迄,到,至。《說文》:「迄,至也。」乎,語氣助辭,無實義。《說文》:「乎,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成,成功。

9.屏棄:屏除,廢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小雅》:『萬邦之屏。』《傳》曰:『屏,蔽也。』引伸為『屏除』。」

10.卒於魯也傳之:最終由天資魯鈍的弟子繼承下來。卒,最終。《爾雅·釋詁》:「卒,盡也。」魯,魯鈍。《說文》:魯,鈍詞也。」

11.常:固定,恒常不變。《玉篇》:「常,恒也。」

本篇一題作《為學一首示子姪》,可知作者撰作此文的目的,乃在於訓示其子姪輩要堅定志向,勤奮求學,力求上進。文中表現的,正是「堅毅」與「勤勞」等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以《易》學的「陰陽」精神為本,強調凡事相對,兼容並蓄。本篇起首即以此引入,說明求學「難」「易」與「知」「行」的相對關係。如果知行合一,旦旦而學,「則難者亦易」;相反,若知而不行,思而不學,「則易者亦難」。因此,不論資質昏庸或聰敏,孰難孰易,成功與否,盡皆相對而論,存乎一念而已,「豈有常哉」。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作者又舉「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為例,說明孔子的絕學,終由魯鈍的弟子傳承,可見天資是否聰敏,並非成功的關鍵。這個魯鈍的弟子是誰呢?就是曾參。在《論語·先進》中,孔子曾批評「參也魯」;在〈里仁〉篇中,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門人不明究竟,唯曾子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朱熹《大學章句序》曰:「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所論甚是,發人深省。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