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說文解草】小紅果登「大雅之堂」 花椒富美好寓意

2025-11-17 04:15:23 教育
●圖為農民在展示收割的花椒。 資料圖片

香港人很喜歡吃酸菜魚,常有串串青色花椒伴碟,帶來「麻」的滋味。這種獨步世界的味覺體驗源自中國特有的作物——花椒。中國花椒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居全球首位,從蜀地梯田到秦隴坡地,它在華夏土地生長數千年,早已順着田壟脈絡扎根在中國人的生活日常裏。

最早以地名記載花椒的是「蜀椒」。成書於秦漢,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指出「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爾雅》稱其「莍」,《說文解字注》考證「茮莍葢古語椒、榝、醜莍、檓、大椒。神農本艸經有蜀椒」,印證四川乃花椒原產地。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細分「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武都地處秦巴山地結合部,是川陝甘三省交通要衝,而天水的秦椒,正是由四川傳播移植而來。2017年國家發布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中,「花椒」被譯為「SiChuan pepper」,這份地域烙印,跨越千年仍清晰可見。

關於花椒的起源,民間傳說總與濟世救人相關。大禹治水時,勞工受濕疾所困,食不知味、渾身乏力。治水隊伍駐紮椒辿山一帶,發現當地飯菜香氣撲鼻,勞工食後不僅食慾大增、元氣恢復,風濕病痛也大為減輕。大禹追問之下,才知飯菜中添了一種紅粒山果,其能通脾健胃、除濕鎮痛,遂將此果命名為「大禹椒子」。故事傳說暗合花椒的藥用價值。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以花椒配伍乾薑、人參,製成「大建中湯」,奏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之效。清代費伯雄在《醫方論》中點評此方:「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薑、椒不能大祛寒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花椒「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

飲「椒酒」可延年

花椒亦是中國人年俗裏的溫暖符號。先秦時期,楚人便以花椒釀酒,製成「椒酒」用於祀神。古人相信,花椒是北斗七星中玉衡星的化身,而玉衡星主長壽,故飲「椒酒」可延年。南宋陸游在《丙寅元日》寫下「家家椒酒歡聲裏,戶戶桃符霽色中」,將「椒酒」與桃符並列為新年標配。漢代有元日向長輩敬進椒柏酒的禮儀。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但進酒次第,以年少者為先。《荊楚歲時記》解釋這獨特的飲酒順序:「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屠蘇辭舊,花椒迎新。」屠蘇酒據傳是華佗為防瘟疫而製。除夕飲用屠蘇酒,元旦飲用椒柏酒,一辭舊一迎新,形成時序呼應,體現古人藥食同源的理念,也實現王安石筆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美好願景。

果實繁茂 喻子嗣昌盛

這粒小紅果,還登上古代建築的「大雅之堂」。西漢未央宮中的椒房殿,是皇后專屬居所,因以花椒和泥塗壁得名。花椒性溫,與泥混合後可形成天然保溫層。古人認為女子體質陰寒,住在椒房可驅散寒濕、溫補正氣、調和陰陽。花椒多籽的特性,更寄託皇室「多子多福」的祈願,正如《詩經·椒聊》所詠:「椒聊之實,蕃衍盈升」,以花椒果實繁茂,喻指子嗣昌盛。後世「椒房」一詞,逐漸成為後妃居所與群體的代稱,在詩詞文賦中流轉千年。

如今,嶺南地區亦常用花椒祛濕:炒菜增香、燉湯去腥,但每日食用量不應超過5克。沸水沖泡乾花椒可緩解胃寒腹痛;花椒水漱口能暫解牙痛;花椒酒塗抹關節可減輕風濕疼痛。此外,將花椒用布袋包好放於米缸,可有效防止大米生蟲。

從漢殿椒房的尊貴,到市井廚房的尋常,從祀神祭祖的莊重,到闔家守歲的溫情,花椒從未成為舞台中央的主角,卻以最質樸的方式,陪伴中國人走過千載歲月。它是味覺的印記,是健康的守護,更是文化的密碼。

一粒小小花椒,藏着中國人最踏實的生活智慧,與最綿長溫暖的文明記憶。

●金夢瑤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聯席總監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