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滬港通錦囊】管理「美國風險」成投資必修課

2025-11-17 04:05:54 投資理財

宋清輝 經濟學家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在白宮簽署國會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標誌着持續43天、創下歷史紀錄的聯邦政府停擺暫告一段落。雖然市場因此迎來短暫的「復工喜訊」,但這場政治僵局暴露出美國財政體系的長期隱患與政治極化的現實困境,也再次提醒全球投資者,美國並非絕對安全的投資目的地,其政治與財政風險正逐步成為全球資本配置中無法忽視的變數。

筆者認為,美國政府「重開」並不意味着風險消除。注意到,此次通過的《持續撥款與延期法案》僅將聯邦政府資金延至2026年1月30日,屬於典型的過渡性撥款。換言之,美國財政的「懸崖」只是被延後了。屆時若兩黨在預算、債務上限、社會福利等議題上再陷僵局,美國仍可能面臨新一輪停擺。不難發現,財政談判短期化、政治化的趨勢,已使得美國政府運作的不確定性大大上升,同時也暴露了美國制度性治理的弱點,其風險不容忽視。

美國政治風險正轉成投資風險

對市場而言,這種政治風險正逐漸轉化為投資風險。一方面,財政不確定性降低了美國經濟的可預測性。特別是政府支出延遲影響基礎設施、科研、公共採購等關鍵投資領域,削弱了長期增長動能。另一方面,債務風險加劇。截至目前,美國債務總額已突破35萬億美元,佔GDP比重超120%,甚至超過國防開支。國會若在未來的債務上限談判中再度僵持,可能將會進一步推高國債收益率,並通過利率傳導抬升全球融資成本,進而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穩定。

市場料迎「買預期、賣事實」階段

短期來看,停擺結束確實改善了市場情緒。股市、美元指數在預期政府重開時已提前反彈,但歷史經驗表明,這種樂觀通常難以持久。市場可能很快進入「買預期、賣事實」的階段。 縱觀整個市場,科技板塊可能受減息預期支撐而表現相對穩健,但整體市場或將維持震盪格局。

貨幣政策層面,美聯儲的決策取決於經濟數據表現。換言之,停擺雖已結束,但由此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仍將持續,市場流動性與估值修復或較為有限。

從更深層次看,美國財政問題已成為長期結構性風險。過去十年,美國經濟雖保持增長,但財政赤字高企,債務利息支出快速上升。無論執政黨如何更迭,都未能推動實質性改革。與此同時,評級機構亦多次警告,美國財政軌跡正偏離可持續路徑,若缺乏共識,未來十年利息支出可能吞噬掉巨額的聯邦收入。

倡從三方面強化風險防禦

因此,美國風險的本質已從金融層面轉向政治層面。對全球投資者而言,美元資產的「避風港」地位雖短期仍穩固,但其安全邊際則在明顯下降。在這一背景下,投資者應從三個方面強化風險防禦意識。一是優化全球資產配置,適度增加亞洲及歐洲優質資產比重,分散美國政治風險;二是通過黃金、短期債券等防禦性資產對沖波動;三是機構投資者需建立動態的政策風險監測體系,及時評估美國財政談判和美聯儲政策的聯動效應。

一言以蔽之,美國政府的復工只是暫時「喘息」,真正的問題依舊「潛伏」在制度深處。在筆者看來,美國政治極化、債務膨脹與財政失衡的陰影,或將會繼續籠罩全球市場。對投資者而言,識別並管理美國的政治風險,已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新的一堂「必修課」。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