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這件由翰林賴際熙(1865年-1937年)撰、翰林溫肅(1879年-1939年)書的館閣體墨寶《恭祝誥授中憲大夫馮平山先生七秩榮壽大慶序》,筆者早於2017年已在本欄介紹過。馮氏(1860年-1931年)為香港殷商、慈善家,其子馮秉芬(1911年-2002年)亦為本港政商界名人。
清代不設實權宰相,民間便敬稱正一品的大學士為「相」。漢員要官拜大學士,長期以點過翰林為基本要求,旗員則不在此限。中興名臣左宗棠(1812年-1885年)是少數例外,出身舉人未中進士,卻以多立奇功被破格授東閣大學士。
學者龔自珍(1792年-1841年)該是第一等「痛恨」館閣體的名人,他以楷書寫得不夠好,雖中進士卻未能點翰林,抱憾終生。他會不會因而自暴自棄呢?清代翰林寫的楷書,就是館閣體。唐宋代有館、閣等機關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明代以後職能都歸入翰林院,於是館閣成為翰林院的別稱。清沿明制,翰林院要求的書體就稱為館閣體,特色是方正圓潤。同一篇書法,同一個字再次出現都寫成一模一樣。看官可從溫翰林的墨寶領略其中意趣。中國傳統政治認為宰相人品必得有宏大氣度,方才能夠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寫毛筆字自然也要求中正安舒。心浮氣躁的人很難寫得一手好的館閣體。
以筆者淺見,江湖體該是新生事物。若按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說的「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痛斥李明小朋友的書法為江湖體者,是否內心深處認為自己身在「廟堂之高」?他們咒罵「江湖體」不依傳統,自己卻去胡亂創新,寫出正常讀書人無法辨識的漢字。或許「館閣體」才有資格去否定「江湖體」。責罵李明不臨帖的「書法家」,能交出一篇館閣體的作品嗎?你們寫好了館閣體,潘某人才會拜服。
現時網絡上出現的「書法神童」遠不只李明一人,學齡前3歲、5歲的幼童亦多。這些小寶寶個子小而夠不上書桌,紙便直接放在地上來寫。小手握住大筆,技法之純熟、撇捺之端嚴,藝術成就有尚在李明之上者!只李明一人被圍攻,應了民間智慧所謂:「人怕出名豬怕肥。」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