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
在《人性的枷鎖》一書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主人公菲利普談戀愛了,可是不幸的是,對方卻是個揮霍無度的人,然而菲利普並不以為苦,反而十分高興。
毛姆的原話是這樣的:「他(菲利普)的一切付出米爾德里德都坦然接收,彷彿這再自然不過,而他也樂意給她花錢。每遞給她一張5鎊鈔票,他的心都興奮而自豪地一顫。在她身上已經花了不少,畢竟她不是個會過日子的女人。」
這段描述的妙處就在於它違反了我們對愛情的慣常認知。通常,我們討厭那些讓愛橫生枝節的人,因為他們令愛情不純粹了,我們希望的愛是懵懵懂懂、單純而衝動的,就像青春期電影那樣。
實際的情況卻是,你在面對愛情關係時,難免會面臨愛情當中附帶的條件。我這裏說條件並不一定是物質方面或者金錢方面,而是各種方面,譬如冷漠、譬如陪伴的時間與質量等等。或者說,只要你和別人發生聯繫,你就不得不面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對方對你的無盡索取,有時很過分,讓你感受到壓力,但在一些人眼裏,這反而讓這段感情更有魅力了,他可以借此機會在一次次犧牲當中感受和驗證愛。因為愛情就是不顧一切,是盲目的,熱戀當中的人無所謂吃虧與否。或許更準確地說,不是他不知道他在吃虧,而是把這一點所帶來的刺痛感覺,以及迎難而上的無力感變成一種動力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他要在滿足對方一個個條件當中來推進這愛,而對方的條件這時候就變成了一種欲拒還迎。就好像我們常常聽到一組對話:
「她今天又讓我幫她買早餐了。」
「她這是在利用你,難道你看不到嗎?你個傻子!」
「那是她喜歡我,她怎麼不讓你幫她買早餐。」
這種心理與其說來自於愛,不如說是來自於慾望被障礙抵擋之後就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了。你知道,你不需要在這段感情當中自我設限,因為對方提出的各種要求讓你難以前進,而這卻讓你獲得了自由。你可以任意地愛她、討厭她、恨她、鄙視她、偷偷在私底下罵她、對着她的抖音賬號流淚等等,這些條件帶來的阻力讓你的愛變得立體而豐富。就好像愛情的阻力成了一個心理學,把各種情緒都輪番拉到你的面前不斷演練。這種生命力以滿足條件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也加強了你的印象、你的愛在這一次次的「考驗」當中變得堅不可摧。它的一個最大的悲劇在於你對你的個人狀況不得而知,為了你在雙方關係當中的獲得自由,你不斷犧牲,並在表面上看來,你被對方完全俘獲了。
不過事實卻是,你不是被對方俘獲了,你是被無法滿足的慾望本身俘獲了。這就像一種精神勝利法,之所以要有精神戀愛,不是不需要一位愛人,而是為了那個愛人無法符合你想像的時刻,你需要一個絕對服從者,現實生活沒有這樣的肉體,你就只能依靠精神制勝,那些付出去的一切就是你的武器。這種精神勝利法既讓為愛付出者獲得了自由,又逃脫了責任,不然,你以為那些心甘情願付出愛的為何而付出呢?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