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青年作家李唐:在虛實之間尋找生命坐標

2025-11-17 04:01:42 副刊
●90後作家李唐 受訪者提供
●《神的遊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千禧年之交的互聯網浪潮,裹挾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長記憶,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界處刻下獨特印記。青年作家李唐的短篇小說集《神的遊戲》,便扎根於這段特殊的時代土壤。當「神的遊戲」四個字映入眼簾,讀者或許會誤以為是奇幻敘事,實則翻開書頁便會發現,這是一部關於成長、記憶與命運的文學密語。近日,這位90後作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暢談創作中的模仿與突圍、虛擬與現實,以及那代人共有的「離散式成長」印記。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

李唐,1992年生於北京。已出版長篇小說《上京》《身外之海》《月球房地產推銷員》,小說集《菜市場裏的老虎》《熱帶》,曾獲十月文學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等。

談及《神的遊戲》的創作初心,李唐說:「我想寫的,是每個人在不確定生活中尋找確定性的過程。」在這部小說集中,讀者看到的不僅是一個青年作家的成長軌跡,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在命運的遊戲中,每個人都在虛實之間尋找生命的坐標,在離散之中堅守內心的光亮。而這種尋找與堅守,正是文學最動人的力量所在。

今年年初的意外受傷,讓李唐被迫停下創作腳步,卻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們總習慣規劃人生,卻忘了生活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這種生命的無常,正是《神的遊戲》書名的由來。「所謂『神的遊戲』,就是命運的不可控,而每個人都在這種不可控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句話,奠定了整部小說集的情感基調。

翻開《神的遊戲》,讀者會發現一個精心設計的結構:前三篇《神的遊戲》《存在之虹》《星辰坐標》均採用四字命名,形式統一的背後,是內容的深度呼應。三篇作品均以虛實交織的敘事方式,探討成長這一永恒主題。在李唐看來,這既是文學上的有意為之,更是90後一代成長經歷的真實寫照。

千禧年之交的經濟騰飛與互聯網興起,深刻改變了李唐這代人的成長軌跡。互聯網作為新生事物走進普通家庭,讓他們既生活在真實的物理世界,又在虛擬空間中構建情感聯結,這種雙重體驗造就了作品中獨特的虛實美學。《存在之虹》中,現實與虛擬的邊界逐漸模糊;《星辰坐標》裏,網絡建立的情感聯結既脆弱又堅韌。這些文字不僅是個人成長史的記錄,更是一個時代的生動側影。

在虛實敘事的外殼下,李唐的筆觸始終直指人性本質。與許多將虛擬世界作為便利設定的作家不同,他筆下的虛擬空間總能精準刺中人物現實中的痛點與軟肋。「虛擬世界其實是現實慾望的投射。」李唐解釋,虛擬空間剝離了現實中的諸多束縛,讓人們得以展現更真實的內心訴求,這種「真實」有時比現實更接近人性本質。「所謂『虛擬比現實更真實』,本質上是指虛擬空間更能暴露人的真實渴望與困境。」

克制筆觸下的離散之痛

校園暴力是《神的遊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議題。李唐以克制而犀利的筆觸,還原了青少年時期的殘酷與迷茫,更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受害者是沒有任何過錯的。」他坦言,這些描寫大多源自真實的成長經歷,書中的迷茫少年,都是他和同齡人的影子。

但李唐並未止步於展示傷痕,而是深入探討傷害與治癒的平衡之道。在他的筆下,成長總是伴隨着「離散」——與朋友告別、與家人疏遠、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這種離散感,構成了其成長敘事的核心張力。他從不刻意煽情,卻總能用簡潔的文字傳遞出濃烈的惋惜之情,形成獨特的「後坐力效應」。

「克制是一種寫作選擇。」李唐認為,過於直白的情感宣洩容易消解情感的力量,而留白與克制能給讀者留下更多共鳴空間。「真正的濃烈,是藏在文字背後的共情。」他坦言,這種「離散感」是90後一代共有的成長印記:「我們成長於社會劇烈轉型期,傳統與現代碰撞,虛擬與現實交織,這種時代背景讓我們更容易經歷身份的困惑與關係的變動。」

從前輩影子到自我發聲

談及文學創作的起點,李唐並不諱言模仿的重要性。「幾乎每個寫作者都繞不開這個階段,天才畢竟是少數。」他以卡夫卡為例,這位文學巨匠初登文壇時,筆下亦有福樓拜等前輩的痕跡,而馬爾克斯及中國一代「先鋒作家」,更曾在卡夫卡的文學世界中汲取養分。這種創作基因的傳承,在李唐看來是文學發展的必然路徑。李唐的創作之路同樣始於模仿。「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文字充滿了各種作家的影子,那是一段漫長的摸索期。」他坦言,模仿是把雙刃劍,既能讓寫作者快速掌握敘事技巧、積累創作經驗,卻也容易陷入前輩的光環,難以確立自我風格。即便到了今日,他仍謙稱未能完全擺脫前輩的影響,但《神的遊戲》的誕生,標誌着他創作生涯的關鍵轉折。

「從這部作品開始,我不再糾結於以往認定的『好壞』標準,而是試着用自己的聲音說話。」李唐的眼神中透着堅定,「哪怕那種聲音聽起來笨拙、稚嫩甚至奇怪,也是屬於我的語言和敘述方式,沒有必要隱藏。」這種創作心態的轉變,讓他跳出了模仿的桎梏,在文字中建立起獨特的個人標識——那便是對一代人成長軌跡的精準捕捉,以及對虛實交織世界的深刻洞察。

寫長篇如同打造一個家園

長期專注中短篇小說創作的李唐,近期完成了長篇新作《秉燭遊》,並已在《江南》雜誌刊發。這部以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主角的另類歷史小說,耗費了他大量心血,也讓他對長短篇創作的差異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短篇像詩歌,要求每一句、每一段都精準有力,語言密度更大。」李唐解釋,短篇小說的魅力在於以小見大,通過精心設計的細節和意象,在有限篇幅內構建完整的情感世界。而長篇小說則是另一番創作邏輯:「像是打造一個家園,作者要事事躬親,挖地基、蓋房子、建圍牆,還要請眾多人物到來。」這種創作不僅需要扎實的敘事功底,更考驗作者的精力分配與心態把控,需要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保持對故事和人物的新鮮感與掌控力。

儘管長篇創作充滿挑戰,其獨特的魅力卻讓李唐難以抗拒。「長篇的樂趣是短篇無法比擬的,那是一段與角色、故事慢慢建立情誼的過程。」在創作《秉燭遊》的日子裏,他沉浸在魏晉風度的世界中,與歷史人物隔空對話,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讓他對歷史與人性有了新的認知。談及未來計劃,李唐表示短期內將回歸中短篇創作,積累更多素材與靈感。

AI是NPC 人性力量決定文學價值

當人工智能寫作工具日漸普及,「AI是否會取代人類創作」成為文學界熱議的話題。對此,李唐保持着冷靜的觀察。「目前為止,AI還未影響到我的寫作。」他認為,優質原創在任何時代都絕非易事,而AI的興起非但不會削弱原創的價值,反而可能增強讀者對真正原創作品的渴求。「閱讀的本質,是讓我們更加靠近人類的心靈。」李唐打了個生動的比方,AI創作如同單機遊戲中的NPC,雖能提供娛樂體驗,卻無法替代聯網遊戲中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與情感聯結。「即便閱讀只是為了娛樂,那種『娛樂』也承載着人類的情感共鳴、價值判斷和生命體驗,這是AI難以複製的。」在他看來,文學創作的核心魅力在於創作者將個人生命體驗轉化為普世情感的能力,這種帶有溫度的創作,始終是人工智能無法企及的。對於未來寫作的走向,李唐並未表現出過多擔憂。「技術始終是工具,真正決定文學價值的,是作品中蘊含的人性力量。」他相信,無論創作工具如何迭代,讀者對真摯情感、深刻思想的追求不會改變,而這正是原創寫作的生命力所在。

每日堅持寫五百字 讓靈感持續流動

作為備受關注的青年作家,李唐的作品中始終透着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尤其是對「回憶」的執着與審視,更是讓評論界印象深刻。面對「青年作家」的標籤,他並不抗拒,但也保持着警惕:「標籤是他人的解讀,重要的是保持創作的獨立性,不被標籤束縛。」

談及作品中的「私人性」與「虛構性」,李唐坦言,每個作家的創作都離不開個人經歷的滋養,但文學創作並非簡單的自傳。「這些故事有個人經歷的影子,是對生命體驗的『隱秘獻祭』,但更多的是基於現實的虛構與提煉。」他認為,個人經歷是創作的起點,但作家的使命在於將個人體驗轉化為普世的情感共鳴,讓讀者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種創作理念的背後,是李唐嚴謹的創作習慣。他信奉「五百字法則」——每天堅持寫作五百字左右。「這個量不多,但貴在堅持。」在他看來,寫作如同運動員訓練,需要日常積累保持狀態。「有時候寫得順手會超過這個數,重要的是保持與文字的親密接觸,讓靈感持續流動。」

對於未來的創作方向,李唐表示將繼續聚焦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我們這代人經歷了社會的劇烈轉型,見證了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些獨特的生命體驗,是創作的永恒源泉。」他正在構思的新作,仍將延續虛實交織的敘事風格,深入探索現代社會中人性的困境與光亮。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