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對於銅價未來的走勢,市場人士指出,供需失衡導致年初至今銅價呈上升趨勢,為銅價提供堅實的長線支撐,適合投資者購入,作資產保值甚至增值之用。
導電性能好 能源轉型重要材料
在需求端方面,市場人士指出,銅作為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之一,已成為支撐全球能源轉型的「工業血液」。其中,隨着新能源產業進入爆發期,銅在能源轉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一輛純電動汽車用銅量達83 公斤,是燃油車的 4 倍,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 2,500萬輛,意味僅相關領域對的銅需求已經高達 65.6 萬噸。至於太陽能與風電的用銅強度更為驚人,每吉瓦太陽能裝機需銅500-800 噸,每吉瓦海上風電需銅 3,000-6,000 噸,2025 年全球新增綠電裝機對應銅需求近 500 萬噸,相當於智利全年產量的一半。
AI 伺服器用銅量驚人 需求年增6%
另外,數字經濟催生新需求致AI 算力中心的銅消耗量呈指數級增長,例如單台 AI 伺服器用銅量達 1.36 噸,是傳統伺服器的 300 倍。而微軟、Google等美國科技巨頭 2025 年與數據中心相關投資合共超過2,000 億美元,直接拉動銅需求年增 6%。另外,由於AI 產業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全球電網為支撐算力爆發,正進行百年一遇的升級,僅電網升級一項,全球就需新增2,000 萬噸銅。其中,美國因電網老化已陷入 「計劃性停電」危機,美國能源部更警告 2030 年美國的停電時間可能會暴增 100 倍,因此美國需要進行電網改造,而未來五年單是電網改造就需用銅 200 萬噸。此外, 美國政府早前通過《國防生產法案》將銅列為關鍵礦產,推動AI 伺服器、軍工裝置等領域的銅材本土化生產,亦大幅增加了銅的需求。
新礦發現速度慢 開發周期達 24 年
在供應端方面,市場人士指出,全球銅礦開採不易,導致銅價易升難跌。其中,現有礦山品位從 2000 年的 1.5% 降至近期的 0.8%(品位愈低意味供應效率下降,對銅價有正面影響),至於新礦發現的速度則相當緩慢,而且開發周期長達 24 年。另外,於2025 年9月,印尼 Grasberg 銅礦(全球第二大礦)因泥石流而宣布暫時停產,市場預期這可能導致該銅礦於2026 年產量大跌 35%;另外,於2025年8月,智利 El Teniente 銅礦發生坍塌事故而需要減產 。因此,高盛早前測算2025-2030 年全球銅礦供應年均增速可能只有 1.5%,不足歷史水平的一半。
因此,國際能源署(IEA)早前預測,到 2035 年全球銅需求或將高達 5,000 萬噸,而供應只有 3,500 萬噸,缺口相當巨大。至於中信建投早前曾預測,2025-2027 年全球銅市將分別出現 10 萬噸、7 萬噸和 37 萬噸的供應缺口,且呈擴大趨勢。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