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穆迪:政治問題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2025-11-16 04:22:03 要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倪巍晨 上海報道)「未來一年全球信用環境更多受結構性和政治變化的影響。」穆迪(Moody's)信用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Colin Ellis表示,「政治極化」因素正進一步偏離傳統規範,並在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劇金融市場波動,而主要經濟體更「內向性」的政策立場,將令國際關係趨於「交易化、碎片化」。他提醒,上述情況將增加信用風險,疊加疲軟的財政狀況和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均可能對全球經濟構成利淡影響。

Colin Ellis團隊發給香港文匯報的署名研報指,海外一些國家選民對主流政黨的不滿,以及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的不均衡,正推動主要經濟體在政策決策方面明顯轉向民粹主義。上述現象並非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涉及法國、阿根廷、泰國、印尼及其他許多國家。

Colin Ellis分析,海外一些國家的「內向性」政策立場,正考驗其常規體制,這使跨境合作變得越來越具交易性和不可預測性。他特別提及,美國減少對全球治理舉措的參與,或削弱超國家機構和協議的有效性,及政府應對複雜跨境挑戰的能力,「加之疲軟的財政狀況、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均可能加大信用風險。」

美政策或更被動且碎片化

「立法的僵局、黨派分歧的加深,使得美國在長期戰略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正如近期美國政府『停擺』所表現的那樣。」Colin Ellis補充說,特朗普政府那些與關稅和移民政策相關的行政措施,對信用環境產生顯著影響,這些政策和行政令往往繞開傳統制衡機制,加之政策的不可預測性,通常引致政策環境被動且碎片化。

內地側重自立自強 政策更穩定

反觀中國,其政策走向以持續的戰略鞏固和國內韌性為根基。Colin Ellis指出,中美貿易對弈背景下,中國越發注重內部穩定和自立自強。強調「技術自主、供應鏈安全、治理企業無序競爭」的政策取向,體現了中國政策聚焦國內優先事項,通過「競爭性共存」視角管理對外關係。

至於歐盟,Colin Ellis相信,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及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歐盟政策制定或仍以「被動應對」為主。他預期,到2030年歐洲或新增約5,500億歐元的政府債務,鑑於當前歐洲高企的債務水平,歐盟各國政府最終有需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重新調整預算優先級,或是提升生產率等方式維持市場信心和信用度。

報告還提醒,除中國、美國、歐盟三大經濟體外,其他國家或組建規模較小的「自願合作聯盟」,以應對區域性問題及挑戰。綜合全球貿易、貨幣政策、財政狀況等因素判斷,「今年G20經濟體或錄得2.6%的經濟增長,明後兩年的GDP增速或分別為2.5%、2.6%。」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