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尉瑋)在360度的環形空間中,觀眾以無比貼近的距離與舞者共同呼吸;舞蹈、影像、人工智能、空間音響的融合,則帶來令人驚艷的藝術體驗。早前於威尼斯首次驚艷亮相的《異·地》是全球首個後電影舞蹈裝置,運用了由浸大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兼視覺化研究中心總監邵志飛(Jeffrey Shaw)開發的沉浸式nVis裝置。
威尼斯舞蹈雙年展藝術總監Wayne McGregor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異·地》是令人欣喜的國際合作,它不是炫技的數字標本,而是藉由科技探索舞蹈的核心;Wayne McGregor舞團舞者與港芭舞者間的碰撞,則為作品帶來別具風格的質感。
威尼斯舞蹈雙年展後,《異·地》又相繼亮相於第8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延展實境「Venice Immersive (「The Best of」)」環節,以及倫敦Somerset House的「Infinite Body」展覽中,更於10月30日起正式登陸倫敦西區的Stone Nest,將一直展演到明年2月。英國《衛報》為《異·地》打出了4星高分,評價其「效果無疑令人印象深刻……真人大小的人體近在咫尺,細節清晰可見。」至於香港觀眾,則要等到2026年才能與《異·地》見面,屆時此表演裝置將移身大館,在新舊交融的氣氛中帶來別樣體驗。
自由走動 實現360度觀賞體驗
操刀創作的國際著名舞蹈家Wayne McGregor可說是香港的老朋友了,2019年西九自由空間正式啟用後,他便曾與西九及香港舞者合作交流項目;2020年他的作品《我的基因舞譜》於香港舉行了亞洲首演,2024年又將新作《深淵水母》帶到戲曲中心的舞台上。
Wayne涉獵廣泛,創作光譜涉及舞蹈、歌劇、電影、時裝、音樂等多個領域。他對藝術與科技的關係尤為好奇,其工作室Studio Wayne McGregor時常跨界融匯各種前沿技術進行創作,2022年的虛擬演唱會ABBA Voyage就曾震撼觀眾。Wayne自2021年起擔任威尼斯舞蹈雙年展藝術總監,去年更因其對舞蹈的先驅性貢獻獲英王頒授爵位。
《異·地》的合作則由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一力促成,Wayne笑着說,自己與衛承天面對新技術,都是一樣的「好奇寶寶」,總想探索舞蹈的新可能。大概正因如此,當衛承天看到邵志飛在沉浸式裝置上的技術突破時,馬上想到了Wayne。「接到Septime的電話時,我正在肯雅家中半休假。」Wayne說,但一聽完關於nVis沉浸式裝置的介紹,他當下便決定要飛往香港。
「我在網上看了很多Jeffrey以往的作品,規模並不是很大,像這次的裝置,每次最多容納20人,感覺非常個人,我很感興趣。」Wayne說,「後來Jeffrey給我們看了用這個系統做的很多實驗,很有意思,並不是都和舞蹈有關,但可以讓人看到其被運用到以身體為中心的創作上的潛能。」
nVis沉浸式裝置空間是全球首個360度立體LED電影屏幕,由寬8米、高4米的圓柱形結構環繞,呈現2,600萬像素的全景3D影像。觀眾戴着輕便的眼鏡裝置,就可以在圓形的空間中自由走動,選擇不同的欣賞角度。「依靠這個技術,看到影像之餘,你還可以看到周圍的觀眾,因此不會完全迷失在數碼世界中。」對Wayne來說,觀眾在現場空間中所建立的相互關係亦成為「編舞」的一部分,「這對舞蹈創作來說非常有意思。」
突破空間限制 打造「無限」的舞蹈
更為重要的是,Wayne看到了一種實現「無限」舞蹈的可能。「傳統影院呈現的二維影像總有邊界,但任何3D、360度環境的特別之處在於,你的視野可以延伸得非常遠,這意味着舞台是無限的。而就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哪怕隔着60、70米的距離,舞者的身體依然清晰可辨,這非常美妙。」他興奮地說。
對於編舞來說,這樣延展的空間想像為創作帶來絕佳契機,表演區域不再局限,觀眾亦可跳脫單一視角。「更妙的是熒幕後方的視差區域,我們可以把舞者『拉』出熒幕變為虛擬影像。想像下,有了這個無限延展的空間,舞者可以極度貼近觀眾,也可以停在熒幕表面,又或是退到遙不可及的遠方。」
關於「無限性」還有另一層思考。Wayne說,科技的發展中總蘊含着對於永生的執着,意識上載、肉身保存,都是想盡辦法去追求生命的延續。「但舞蹈最打動我的特質在於——當我翻看檔案去看那些傳奇編舞家的舊作時,那種粗糙斑駁的影像所承載的鮮活存在感。」他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技術時,我立刻意識到,它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保存舞蹈作品,並且讓作品非常接近真實的生活本身,這與以往所有的記錄方式截然不同。」
在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過程中,藝術家們總強調現場表演的不可替代性,虛擬舞蹈與現場表演被看作是遙遠對立的兩極,二者的體驗似乎無法相提並論。但對Wayne來說,這兩個世界正在悄然相融,「當我的舞者們第一次在3D空間中看到自己的數字化身時,都非常驚訝,因為這些立體影像不再扁平,他們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舞姿、情緒,甚至感知到他們的存在本身。這些化身好像就站在你面前,和你一起呼吸。」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正在消解,而這對舞蹈創作來說,是未知的未來,卻也充滿了可能性。
捕捉香港城景 實現「異星旅行」
Wayne也分享了作品的創作秘辛,作品的基礎,仍然是以傳統的方法,在排練室中與舞者一起形成作品,然後以3D攝影機進行高清拍攝。尤其是其中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生在香港半島酒店直升機停機坪的舞蹈,全程沒有用綠幕,而採用實景360度拍攝,既捕捉到香港城市天際線的美景,又以環繞立體的方式展現了舞蹈,觀眾甚至能看到舞者在微風中飛揚的髮絲。
「我們還運用了攝影測量法,讓每位舞者保持特定姿態,通過多角度拍攝數百張照片,最終構建出數字化模型。」那些如科幻電影中所出現的「粒子」人體便由此產生,以像蝶蛹般的鏤空形態流動在空間中,觀眾甚至可以穿過這些聚散的粒子流。
而透過動態捕捉技術,所搜集到的舞蹈動作數據被運用在整個作品中,驅動了不同物件的運動方式。所以,「舞蹈無處不在,即便你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具體的身體,它的動線亦是來自舞蹈。」
整個作品就好像是藝術家們的遊樂場,藉由科技突破既有的創作邊界。Wayne分享道,《異·地》這個名字靈感來自1937年英國作家Olaf Stapledon的科幻小說《Star Maker》(《造星者》),原作核心乃是意識超脫於肉體外,穿越到無數異星世界。於是《異·地》中,觀眾也跟隨舞者們,穿梭於十三四個截然不同的異想世界中,每個世界都有着獨特維度,亦展現不同的舞蹈質感——慢的、快的、粗糙的、纖細的、現實的、虛幻的,甚至是上下調轉的。
來自Wayne McGregor舞團與港芭的舞者間的碰撞也非常有趣。「港芭的獨特魅力在於他們有一種極富圖形感的芭蕾語言。在停機坪的場景中,兩個舞團有一段共同演出,你會看到清晰精準、充滿畫面感的古典芭蕾表達,逐漸過渡到某種更陌生詭譎的肢體語彙,最終又融匯成恢宏的群舞構圖。具體來說,港芭舞者以足尖舞步在空間中刻畫出軌跡,他們的動作剛勁、快速,如同在空氣中雕塑線條。而另一舞團的舞者演繹則更側重肢體本身,呈現出一種流體般柔軟無骨的、逐漸消散的質地。二者碰撞在一起,非常好!」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