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精品雲集看紅翠鬥芳菲

2025-11-16 04:03:38 副刊
●《髹飾錄》蒹葭堂本抄本,江戶時代,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以「凸顯漆器、傳遞意境」為核心
●剔犀心形卷雲紋柄團扇,南宋,鎮江博物館藏
●展覽現場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攝
●紅漆荷葉形枕,北宋,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剔紅鳳凰牡丹紋長方盒,南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剔黑雲龍紋圓盒,南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剔黑樓閣人物圖圓盤,南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髹飾錄》蒹葭堂本抄本,江戶時代,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黑漆螺鈿海水龍紋菱花形盤,元,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27件宋元明漆器珍品匯聚上海

漆器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亦是東亞文化交融的無聲見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之一。唐代以來,伴隨着文化交流,東渡日本的中國漆器成為皇家貴族競相珍藏之寶物。漆器工藝隨着時間推移不斷進步,到了宋元時代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雕漆、填漆、戧金、螺鈿等工藝共同構築了一個絢麗的漆藝世界。由上海博物館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紅翠鬥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館啟幕,今次展覽匯聚127件宋元明漆器珍品,112件來自日本,15件來自中國,其中重要文化財7件,重要美術品2件,皆為中國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宋元珍品佔比一半以上。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圖:上海博物館供圖

本次展覽是繼2006年「中日書法珍品展」、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精品展」、2013年「上海博物館:中國繪畫的至寶展」後,兩館再度攜手推出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旨在呈現中國宋元明時期漆器藝術的非凡成就與深遠影響。

在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看來,這些跨越滄海、靜駐東瀛數百載的珍品重返故土,帶來的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一場文明血脈的深情重逢。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藤原誠表示,東亞地區的歷史上,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日本對來自中國的美術品、工藝品,一一悉心珍視,妥善保存、傳承。東京國立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多年來維繫着友好合作關係,兩館曾聯合舉辦多個展覽,此次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藏品為中心,有幸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特展,為中國觀眾介紹流傳於日本的中國漆器名品,涵蓋多件流傳於日本,但如今在中國已罕見的中國漆器名品,期望通過此次展覽能進一步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交流。

中國漆器史代表性器物亮相

據悉,127件展品來自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根津美術館、出光美術館、鐮倉國寶館、東大寺等日本博物館、美術館、寺廟,以及鎮江博物館、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國內機構,皆為中國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展覽圍繞「素影清暉」「重芳疊綺」「金鏤華章」「煥彩凝萃」「塵封古韻」「歸去來兮」六大主題展開,全方位呈現漆器在形製、工藝、紋飾與文化內涵上的多元面貌,展現中國宋元明時期漆器工藝的高度發展與審美變遷。

「素影清暉」單元聚焦宋元素髹漆器。素髹是指僅髹單色漆無紋飾之綴,凸顯漆色之美和器型之韻的漆器。宋元時期的素髹逸品,以其薄而堅的胎體、微妙的曲線和尖銳的稜線,在漆藝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備受讚譽。這不僅源於同時代金屬器與陶瓷器的影響,更得益於其時高度成熟的薄胎製作技術。此項技術廣為流傳,奠定了中國漆器精美精雅卓絕的基石。

「重芳疊綺」單元集中展出載錄於《御道具賬》的南宋剔紅鳳凰牡丹紋長方盒、日本漆藝大師「堆朱楊成」讚賞有加的南宋剔紅飛龍花卉紋長方盤、南宋剔黑雲龍紋圓盒、南宋剔黑樓閣人物圖圓盤等漆器,以展現雕漆中剔紅、剔黑、剔犀等多種髹漆顏色與組合,體現層層髹塗、精雕細琢之美。雕漆是在胎體上層層髹塗色漆,累計相當厚度後,再於漆層上雕刻紋飾。因單次髹塗漆層厚度僅數十微米,需待徹底乾燥後方可續塗,故其製作耗費大量人工、時間與漆料甚巨。依髹漆顏色與組合,可分剔紅(紅漆)、剔黑(黑漆)等諸多種類。剔犀是疊髹不同色漆,與其他雕漆不同,用抽象化方式表示雲紋、卷草紋等,以斜刀雕刻,顯露黑、黃等令人目眩的色彩層次。雕漆工藝隨時代演進,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風貌,堪稱中國漆藝的代表性技法。

一系列元代戧金雲鳳紋經函等宋代至明代盛行的戧金作品也亮相展場。戧金是指在漆面上依紋飾鏨刻纖細凹線,隨後在線槽內填入膠漆並貼敷金箔,形成金色線條圖案的技法,宋代至明代盛行。日本傳世銘文器物印證,南宋至元代期間,溫州、杭州、平江乃為戧金工藝繁榮,是戧金工藝重鎮。填漆是在漆器表面雕刻紋樣,隨後在刻痕內填入色漆,待色漆乾後研磨平整的技法。部分器物以戧金勾勒輪廓,再輔以填漆、彩漆的綜合工藝,更顯華美。明代以降傳世品中戧金彩漆器引人注目,特別是嘉靖、萬曆年間精品雲集。

元代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元代黑漆螺鈿海水龍紋菱花形盤等展品,呈現出螺鈿工藝的璀璨。螺鈿是將加工後的貝殼內壁的珍珠層鑲嵌於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中國螺鈿兼具漆的溫潤光澤與貝母的幻彩流光,逐漸輻射周邊諸國,成為東亞螺鈿文化繁榮的支柱,引領東亞螺鈿文化的流行。「塵封古韻」單元匯集考古出土漆器,含蓄雅致的綠沉漆缽、古樸的褐色漆枕、工藝精湛的剔犀團扇與執鏡盒、銀扣黑漆仿兔毫盞、剔紅印板刻蔓草雲紋器蓋殘片、戧金與雕漆技藝並用的梅花形盤,以及工藝精湛的五代和元代螺鈿器等,無不訴說着宋元時期工藝精神與生活美學的高度融合。

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髹飾錄》兩種抄本——蒹葭堂本與德川本是亮點展品。《髹飾錄》成書於明代末期,由安徽新安平沙名漆工黃成撰寫,後經西塘漆工楊明作註並序。據序文所載楊明於明末天啟年間完成補註,此後該書逐漸流傳。至2025年恰逢《髹飾錄》(楊明註本)傳世 400周年。作為目前僅存的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漆工技術專著,《髹飾錄》具有極高的文獻與工藝價值。《髹飾錄》原著已佚,目前流傳的版本均為藏於日本的手抄本,最早的是江戶時代的蒹葭堂本和德川本,兩者現均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它們不僅是研究漆藝的經典文獻,也是中日文化傳播與保存的重要見證。

漆器漂洋過海遠播中國文化

大倉集古館館長、上海博物館特別研究員西岡康宏負責本展覽內容策劃。他表示,日本自古以來就通過海路,從近鄰諸國船載各類物產。就漆器傳入而言,大抵始於奈良時代。其時漆器大多由遣唐使運送至日本,而到平安、鐮倉時代,主要經由日宋貿易與入宋僧舶來,此後更借勘合貿易、朱印船貿易乃至民間貿易商舶源源不斷流入日本。

「日本變身罕有的中國漆器寶庫,其因有二:一則日本人素來傾慕謂之『唐物』的中國舶來品,對漆器珍愛有加,呵護備至;二則漆器於日本用途甚廣,或為神社、佛寺儀典之器,或作武家貴族佛龕陳設,乃至茶道、香道、花道等諸藝百般之具,甚或日常所用之物,皆不可或缺。」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福島修亦提到,日本僧人曾遠赴中國留學,同時,宋元的高僧也應邀前往日本弘揚佛法,中日之間的頻繁交往構成了鐮倉時代精神和文化的主要風貌。這些渡日僧侶的隨身物品和儀式道具等漂洋過海來到日本,留學僧也帶回了各種中國器物。在日本寺院裏,中國漆器不但沿用了中國名稱,而且使用方法也遵循中國規則,彷彿從中國寺院直接移植至日本寺院。

「在日本,人們對來自中國的舶來品充滿憧憬和敬意,將其稱為『唐物』。」福島修指,正和五年的《圓爾遺物具足目錄》(京都東福寺藏)是記載唐物雕漆傳入日本的早期例證。圓爾(1202-1280年)是出生於駿河國(今靜岡縣)的臨濟宗僧侶,曾遠渡中國,在宋朝的杭州徑山萬壽寺修行。《圓爾遺物具足目錄》中,除了「念珠」「竹鞭」等生活用品外,還可見「犀皮藥合」之名。「犀皮」一詞,在12世紀前後的南宋時代,指交互疊髹朱、黃、黑漆,而後進行雕刻紋樣的雕漆。仁治二年圓爾從宋朝回到九州博多,由此可知,13世紀中葉日本的寺院已經開始使用雕漆。

之後,豐富多彩的「唐物」不再拘泥於過往寺院中國式的使用方法,逐漸被納入日式客廳的陳設裝飾之中。福島修並提及,客廳裝飾指南書《君台觀左右帳記》用圖譜和文字清晰地記載了開創京都武家政權的足利將軍家會所的裝飾方式。此書由將軍的同朋眾(將軍身邊處理雜物的僧人)相阿彌撰寫,是記錄當時對「唐物」理解、價值、陳設方法等等的重要寶庫。其中「雕物之事」一項羅列了「剔紅」「堆紅」「犀皮」「桂漿」「堆朱」「金絲」「九連絲」「黑金絲」「紅花綠葉」「堆烏」「存星」等雕漆的多種名稱,並闡釋了它們各自的特徵。

「一個領域的詞彙量,深刻反映了人們對該種文化的興趣與重視程度。如果雕漆傳入日本後無人問津,那麼可能僅用『雕漆』這一統稱就足夠涵蓋所有,沒有必要用底色、花紋、漆層數量等來詳細劃分種類與命名。這些豐富多彩的分類名稱,恰恰彰顯了在日本,人們曾經對雕漆傾注了多麼濃厚的興趣。」福島修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