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良心茶遊記】空中的血與火(上)

2025-11-15 04:04:35 副刊
●駝峰航線線路圖 作者供圖

●良心

中國駐印軍急切開進緬北,戰略目的是清除緬北日軍,在緬北修築一條連通印度東北到中國雲南的中緬印公路,即中印公路。日本佔領緬甸切斷滇緬公路後,為將美國援華物資成功運抵中國抗日戰場,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要開闢一條空中運輸線和一條陸上運輸線,即後來的「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時任同盟國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是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的關鍵推動者。他作為美軍駐中緬印戰區的指揮官,為開闢駝峰航線和修築中印公路積極奔走,盡力斡旋。由於中印公路經過的陸地情形複雜,空中的駝峰航線先期開通。

駝峰航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為打破日軍封鎖、保障中國戰區物資輸入而共同開闢的戰略性空中通道。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切斷了同盟國援助中國的戰略物資運輸線滇緬公路。中美一致需要共同開闢一條空中航線來代替滇緬公路,繼續為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政治決斷推動了駝峰航線的開闢運營。國民黨政府為盡快開闢駝峰航線,積極對美高層展開外交斡旋。但美國政府部分官員和軍方高層對開闢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顧慮重重:惡劣的氣象條件、日軍空中威脅、印度與中國境內機場設施的不足,以及投入巨大運力資源可能帶來的低效回報,都使他們對開闢航線缺乏信心。羅斯福總統基於支持中國持久抗戰以在亞洲戰場牽制日軍的戰略考量,力排眾議,公開明確支持開闢這條空中運輸線。

1942年4月,駝峰航線正式開通。航線全長500英里(800公里),西起印度東北邊境阿薩姆邦的汀江(又譯丁江)機場,向東飛越被視為空中禁區的喜馬拉雅山脈,還有高黎貢山、橫斷山、布拉馬普特拉河、恩梅開江、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大山大江,進入中國雲南高原。下方地勢海拔均在4,500至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航機跨越重重高山峻嶺,只能在起伏連綿的雪山冰峰間穿行,使航線看起來像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英文為「The Hump」。

據當年新聞報道披露,駝峰飛行航線有南線與北線之分。南線是駝峰航線的主要路線之一,西起印度汀江,東至昆明,途經奈卡河叉、雲龍導航台等關鍵地標,需穿越極高海拔地區,飛行條件極其惡劣 。奈卡河叉位於印度阿薩姆邦境內,靠近緬甸邊境,是連接印度與雲南的重要地理節點。區域內地形複雜,山勢險峻,是駝峰航線南線中最具挑戰性的航段之一和一段關鍵航路點,具體連接杜姆杜摩與雲龍導航台,是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重要節點。

南線從印度汀江起飛後過杜姆杜摩導航台(汀江機場東面的進出口),改向143度飛140公里到達奈卡河叉,然後改向124度,飛304公里至雲龍導航台,到達古盤崩山上空後再確定航向。古盤崩山是駝峰航線南線途經的關鍵節點和險峻山體之一。位於雲南西部,地處高黎貢山與怒江峽谷之間,是橫斷山脈的一部分,海拔超過4,500米。山體陡峭,地形複雜,飛行至此時需爬升至4,500米以上以避開障礙 ,會經常遭遇極端天氣(如濃霧、結冰),飛行員需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保持航向,飛行難度極大 ,風險極高。飛越古盤崩山後,繼續爬高至4,500米以上過高黎貢山,瀘水城就在高山底下,瀕臨怒江。過怒山、瀾滄江、橫斷山脈,到達大理、下關、蒼山、洱海,切雲南驛直達昆明。南線高山較北線低,好天氣也較多,但距緬北密支那、八莫日寇空軍基地近。日軍專門派遣戰鬥機從密支那起飛,攔截沒有防禦能力的運輸機,所以航線被迫北移,後來多飛北線。

北線,飛機從汀江起飛,向東飛32公里到達杜姆杜摩導航台,然後改向98度,飛185公里到達緬甸葡萄盆地,改向106度飛329公里到程海。程海在雲南省麗江永勝縣中部的金沙江流域。古為外流湖,後因水位下降成為內陸封閉湖。程海位於橫斷山脈南麓,地處滇西北高原與雲貴高原交界處,海拔約2,400米,地勢相對平緩,是穿越高黎貢山、怒江等險峻地形後的關鍵落腳點,可為飛行員提供短暫休整和補給條件。因此程海是駝峰航線北線的重要節點,是物資運輸的關鍵中轉站。駝峰航線北線經麗江程海至昆明,全長約1,150公里。程海作為中轉點,連接滇西北與滇中地區,承擔物資分撥和人員轉運功能。程海機場(現麗江機場)在抗戰期間是中美空運的重要樞紐,承擔運輸戰略物資、作戰人員及作戰飛機的任務。北線從汀江起飛,過杜姆杜摩飛63公里就進入高山區,須嚴格保持航向98度爬高到4,200米以上。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南麓,沿航線全是高山峽谷。這一地區山峰高度超過5,000米,飛行高度最高要達到7,000多米。

駝峰航線上幾乎經常是惡劣的壞天氣,在雨季經常下雨,空中能見度幾乎是零。在汀江附近的切拉朋齊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雨量達到26,461毫米)。雨季過後就是長達幾個月的雷雨季節,有多變的上升、下降氣流和強勁的季節風。再後就是嚴重的結冰,經常是整架飛機都被冰層包住,強勁的逆風有時達到每小時150公以上。而航線上及沿途機場內設備極為簡陋,維修人員缺少,器材也不足,沿航線途中只有為數很少的導航設施。還有當時飛機的性能限制,在這條航線上,往往爬升不到超過山峰的高度,只能在山谷裏穿行。

「駝峰航線」途經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佔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從1943年6月到12月半年時間,死亡機組人員就達160多人。飛機失事原因多種多樣,大多事故是由於惡劣天氣造成,也有因遭日寇飛機襲擊。再有是因為搶運任務繁重緊迫,飛機經常超載飛行。由於超載,飛機就要加大馬力,長時間大馬力飛行,容易引起發動機故障。據一些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沿着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着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因此「駝峰航線」又稱為「死亡航線」。廿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