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浩然 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副院長 、 人工智能學部正教授兼負責人
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一明確定位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描繪了嶄新藍圖。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正站在從國際金融中心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轉型的關鍵節點。這一轉型既是歷史性機遇,也伴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化優勢為動力,將成為香港能否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完善配套 加強創科教育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資金流動自由、法制健全、稅制簡單等優勢,為創科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然而,過去香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地產業的結構性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推動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正是香港突破產業單一化困境的關鍵路徑。這一轉型並非易事,香港面臨着科研與產業鏈脫節、初創企業生態尚待完善等挑戰。尤其如何將金融優勢有效轉化為支持科技創新的動力,需要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可喜的是,近年香港已在創科領域邁出堅實步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加快建設、北部都會區規劃的推進,都顯示出香港在這方面的決心與行動。
優化機制 發揮協同效應
在創科發展的諸多優勢中,香港的高等教育資源尤其值得關注。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香港首次有八所大學同時上榜,其中五所躋身全球百強。更令人驚喜的是,香港的嶺南大學及教育大學首次上榜即表現優異。這一成績證明香港高等教育的卓越品質,更為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提供了堅實基礎。
嶺大在數字人文與創新管理及教大在教育科技方面的獨特優勢,港大、中大、科大在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前沿領域的深厚積累,理大在工程技術方面的專長,再加上城大在創新設計方面的特色,共同構成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完整生態系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任職的嶺南大學,傳統上以博雅教育見長,近年來在秦泗釗校長帶領下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跨學科融合,創立了數據科學學院、跨學科學院及嶺南高等研究院,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數字化人文視角和社會洞察。
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香港需要在「政、產、學、研、投、用」各環節形成有效協同。特區政府應當扮演更積極的引導角色,透過增加科研投入、完善創科基礎設施、提供稅務優惠等措施,為創科發展創造有利環境。高校與產業界的合作需要深化。香港各大學擁有大量具備商業化潛力的科研成果,但轉化率仍有提升空間。建立更順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鼓勵學者創業,支持學生創新,都是值得推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香港需要更好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高校可以與內地企業、研究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實現「香港研發、大灣區轉化」的協同效應。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征程已經開啟。這條道路雖然充滿挑戰,但香港擁有足夠的優勢與條件實現這一目標。特別是雄厚的高等教育資源,將成為香港創科發展最可靠的動力源泉。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所高校都將發揮獨特作用,從港大、中大、科大的前沿技術突破,到嶺大、教大的數字化人文社會創新,共同構建香港創科發展的完整圖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