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榮譽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傳奇投資者股神巴菲特宣布將於今年底退休,結束掌舵享譽全球的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60年的傳奇生涯。他在2025年度《致股東信》中,總結其一生的投資哲學、交代接班安排與慈善計劃,這封或許是他最後一封股東信,為全球市場以及投資者留下深刻啟示。價值投資的信念回歸巴菲特再次強調他的金句:「在合理價格買入具長期競爭力的企業」,並以時間換取複利回報。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投資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卻是磅重機」──證券價格終究會反映真正價值。在高息與通脹環境下,投資者容易被短期市場波動和各種雜音牽動,但巴菲特強調,投資應回歸企業現金流與競爭力的本質。這是一種對混亂而又多變市場的警示:理性與耐心仍是最重要的投資品質。
巴菲特將交棒予非保險業務副主席格雷格·阿貝爾(Greg Abel),象徵巴郡從股神巴菲特與拍檔芒格(Charlie Munger)時代走向制度時代。阿貝爾重視穩健現金流與綠色能源布局,其接班也標誌着巴郡投資文化的延續。
從個人神話到制度傳承
這對全球投資者的啟示在於:企業傳承要依靠制度,不靠個人魅力或特質。 許多科技巨頭過度依賴創辦人個人魅力,反而增添風險。巴菲特式的分權與簡潔治理,為企業可持續經營提供了良好企業管治的範例。
資本與社會的第三重使命
巴菲特在信中重申,財富只是暫時的保管物,並計劃把99%以上財富回饋社會。這種慈善觀反映他對資本責任的理解:企業價值不僅在於盈利,更在於社會回報。在全球推進ESG(環境、社會、管治)的大趨勢下,巴菲特的「投資即責任」理念提醒投資者:長期價值來自誠信、可持續性與人文精神。
對世界經濟的思考;雖未直接作出宏觀預測,巴菲特仍表達對經濟韌性的信心—「樂觀是理性的選擇」。這種信念可延伸至亞洲市場。中國、東盟及香港的長期潛力依然可觀,只要市場尊重法治與創新,資本終將回歸實體。
對香港市場的啟示:港股近年被視為「估值窪地」,恒指市盈率長期低於10倍,市場信心疲弱。但巴菲特的理念提醒投資者:價格可低估,價值終會回歸。香港不少擁有穩健現金流、分紅穩定的企業,符合巴菲特式「護城河」標準。長期資金應重新審視這些被低估的資產,而港股要重拾吸引力,關鍵在於提升企業管治與增加市場信任,讓投資者重新相信「長期持有優質公司」仍能致富。
投資與人生的共鳴
巴菲特在信末寫道:「每天能與你喜歡的人共事,就是成功。」這句話點出投資與人生的核心為共同信念與價值。在情緒主導的年代,他以最後一封信提醒世人:理性、誠信與長遠眼光,才是最終勝出的力量。巴菲特的退休,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他的投資哲學如「買企業,不買股票、讓時間成為朋友、以簡馭繁」等仍是全球投資者的座右銘。當市場喧囂、資金躁動之時,巴菲特的最後一封信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真正的智慧,不在預測市場,而在理解時間與價值的力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