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一生詩作無數,詩風豪邁飄逸,令人欣賞。他少年任俠,仗劍江湖;喜歡結交朋友,斗酒賦詩。他曾蒙天子恩寵,奉召殿前獻詩。「力士脫靴」、「貴妃捧硯」,是何等榮耀?可他就是天生傲骨、放蕩不羈,自然不容於朝堂。一朝「賜金還山」,又回到了浪跡天涯的人生。
然而,後世文學家多認為李白晚年追隨永王起兵,是一場政治豪賭,也是一次政治誤判,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爭議。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他的選擇不難理解——在他眼中,永王並非叛亂,自己更非附逆。
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安陷落,玄宗倉皇入蜀。「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馬嵬坡兵變,楊國忠被寸斬、楊貴妃被縊死,玄宗心驚膽戰。太子自願留守中原,領導前線抗敵,此舉本獲玄宗首肯。不料玄宗剛入蜀,太子就在朔方軍支持下,自行登基,是為肅宗,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或許玄宗對這樣的皇位交接心有不甘,也埋下了隱憂。玄宗眼見叛軍勢大,而禁軍不聽管制,加上兒子突然發難,有如背後插刀,頓感孤立無援。為自身安全與大唐江山,他只得接受肅宗即位,等於將半壁江山拱手讓人。
然而玄宗執掌天下近半世紀,不可能輕易放權。因此他一邊派遣心腹大臣北上,名為輔助肅宗,實則監視;一邊大舉分封諸子,派他們赴各地組織平叛勢力,既可拱衛皇室,也可與肅宗朝廷分庭抗禮。永王李璘便是其中之一。
永王李璘奉命至江陵,即招兵買馬,延攬人才。很難說他是否有私心,畢竟肅宗得位頗受非議。玄宗的分封,是否默許諸子逐鹿?若諸皇子平亂有功,是否可能揮師西進,迎還玄宗?甚至討伐肅宗「不臣」?這些都為政局添變。
這些政治鬥爭,恐非詩仙李白所能洞悉。此時他正隱居廬山,過着「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生活。當永王親至廬山邀請,頗有劉備三顧茅廬之風。李白感於永王誠意,又懷報國之心,雖入山修道,仍關心天下大勢。永王乃玄宗親命都督江南軍政,身為皇子,並非叛賊,李白遂無顧忌,答應出山,入其幕府為賓客。
永王銳意經營江淮,實力日增,李白亦有所輔助。當永王率水師東進,直指金陵,大有席捲江南、與靈武肅宗分庭抗禮之勢。李白於此時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其一)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其二)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其六)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其十一)
李白在第一首開篇即宣揚永王東巡的正統性,稱其持天子所賜龍虎旗,率水軍東下,樓船所至,風波蕩平,江漢如鏡。這是對永王威德的高度頌揚。
第二首寫東巡意義與自身志向,以永嘉之亂後晉室「衣冠南渡」為喻,借謝安(字安石)談笑靖胡的風采,表達自己亦具平定亂世之志,或隱含自喻謝安之意。
第三至五首(本文未錄)分別寫永王水師氣勢、金陵形勢與永王功績,皆氣勢激昂。第六首寫軍威之盛,自丹陽至北固山,旌旗蔽江,烽火連海,氣吞中原。
第七至九首(本文未錄)述橫掃中原之戰略,以史為鑑。第十首將永王比作西晉王濬與唐太宗,喻其一統天下之志。第十一首更明言欲借玉馬鞭,揮軍平叛,與君王共返長安。
然局勢驟變,肅宗派兵剿滅永王,李白倉皇南逃,終在潯陽被捕。雖免一死,然其政治豪賭,終以失敗告終。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