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一個城市的方法有很多。有人愛用雙腿丈量大地,有人喜歡用鏡頭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拍下來。我呢,也很喜歡在城市中遊走,因為在行走的過程中,總有很多「偶遇」。或者是一些人,或者是一些事。除此之外,我更喜歡用味道去認識一個城市。
月初,我到了莆田參加研討會,其中有一場是主辦方安排的地道宴席。一如所料,鄰近湄洲灣和興化灣的莆田,其菜式多以海鮮為主,烹飪手法以突出食材本味為重。
其實,這也正是大多數沿海城市菜系的共同特點——受益於源源不絕的新鮮食材,因此無需過多倚重調味。而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什麼魚蝦蟹類,反而是那道「頭水紫菜」。它並沒有過多的調味,基本只用少量熱油輕炒,再以蝦米、醋等輔材提味,突出紫菜本身的清新氣息。所謂「頭水」,是指一年只採收一次的第一批紫菜,質地細嫩無渣,口感鮮甜爽脆,絕對配得上「紫菜中的黃金」之譽。
除了「頭水紫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數宴席末尾的那道甜品——「莆田甜湯圓」。它的做法很簡單,只需要水磨糯米粉、白開水、以及炒香的黑白芝麻等基礎材料。正因材料不多、工藝不繁,所以很容易從成品反推其做法:首先,將開水與水磨糯米粉和勻,形成棉絮狀為佳。接着,將粉團揉成小丸子,放入以砂糖熬煮的糖湯中煮熟。最後,撒上黑白芝麻即成。
口味反映生活習慣
說實話,我對這道菜並不陌生,因為它很像我家鄉詩山(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的「糖粿」。我們所說的「糖粿」,其實就是甜湯圓。與「莆田甜湯圓」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通常使用紅糖而非精製白砂糖,並且撒上的是花生碎而非芝麻。此外,我們是先將丸子煮熟,再放入用花生油與紅糖融成的糖漿中拌勻。這樣,黏稠的糖漿便能充分包裹每一顆丸子,更加甜軟糯口。
「莆田甜湯圓」與「詩山糖粿」正反映出「莆田菜」與「閩南菜」之間的相互影響。事實上,如鹵麵、海蠣煎(閩南稱蚵仔煎)、扁食等,都是兩地常見的菜式。當然,因生活習慣仍有差異,這些相似菜品的風味其實不盡相同。我的感覺是,「莆田菜」似乎比「閩南菜」偏甜。不過,因我只匆匆停留三天,所嘗口味有限,亦未必典型,因此這僅屬個人觀感而已。
說回這道「莆田甜湯圓」,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版本,叫做「莆田糖炒湯圓」。不同之處在於,湯圓最後會經花生油爆炒,使外皮略帶焦脆,口感更富層次。不過,無論是「甜湯圓」還是「糖炒湯圓」,它們都是莆田宴席的「壓軸」。
據席間友人介紹,莆田農村的酒席,最後一道菜必須是「湯圓」,更有「不出炒湯圓,宴席不結束」的說法,足見這道菜確實是一道「硬菜」!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