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苑英華】「樂善勇敢」不過時 傳統文化寓其中

2025-11-13 04:05:59 教育

「樂、善、勇、敢」,是四個在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時出現的關鍵字。轉眼間,時間已走過四分之一世紀,這個「四字綱領」還禁得住歲月的沖刷嗎?

樂,是「樂於學習」。用廣東話來說:「做得到,冇得輸。」自推行「新高中」課程之後,人人可升讀高中,要讓人人喜歡學習,實在不容易。

中華文化早已指出「樂學」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令孩子樂於學習,少不了幾項條件:亦師亦友的關係、學業上的成功感、接納失敗的安全感、駕馭學習的後設認知能力,以及自由探索的空間與樂趣。筆者曾教過學業表現處於兩個極端的學生,發現以上要素對他們同樣適用。

善,是「善於溝通」。《易經》闡述卦與卦、爻與爻之間的互動,說明細微變化也能導致結果迥異;《聖經》記載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重建人神之間的互動,兩者皆在說明互動的重要。同學之間需要溝通,毋庸置疑,問題是如何有效做到?溝通由聆聽與說話組成,一來一往,做得好能彼此促進,做得不理想則可能互相拖累。

要激發孩子對彼此依存的覺醒:「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應教導孩子積極溝通、虛心聆聽、說話有道、不恥下問、彼此教導、取長補短,達至教學相長。

勇,是「勇於承擔」。要學會承擔,首先要覺察自己的角色。「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一般孩子對身份與角色的認知較為薄弱,以致對人情事物未能表現出應有的責任感。

責任感(responsibility)可理解為「作出恰當回應的能力」(the ability of making proper response),這十分貼近其原意。「身份教育」與承擔感的培養密不可分。近來常聽到國民身份認同的重要性,其實人的身份何止於國民?作為一個人,便具備個人、兒女、朋友、同學、公民、國民等多重身份。因此,教導孩子覺察自己的身份,承擔感便會隨之而來。

敢於創新成教育新方向

敢,是「敢於創新」。筆者兒時以為需學習的東西是有限的,只要讀好書本、應付好測考便足夠。某種程度上,筆者當年做到了,因而順利升讀大學,也找到一生最喜愛的職業。

然而,時移世易,生活與生存的生態已然改變。新知識、新科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學會精準地尋找和應用所需知識,學會跳出框框,運用所學構思新想法、新方法,甚至創造新知識,已成為教育的新方向。

「樂、善、勇、敢」一直留在我心裏,它影響了我,也將繼續影響我。「樂、善、勇、敢」,怎會過時?

●盧偉成MH校長 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