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人。自小喜愛讀書,善寫辭賦,又好彈琴和擊劍,可謂文武雙全。他出生時父母替他起名為「犬子」,長大後因敬佩戰國時藺相如的為人,便改名為「相如」。漢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司馬相如入朝擔任武騎常侍,但這並非其志願。後來,景帝之弟梁孝王入京朝覲,隨行有鄒陽、枚乘等文學之士。司馬相如心生嚮往,便託病辭官,以門客身份投身梁王門下。期間他寫下了描繪諸侯狩獵盛況的漢賦名篇《子虛賦》。然而,梁孝王於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病逝,門客四散,司馬相如只得返回家鄉成都,生活陷入貧寒。其好友臨邛縣令王吉知情後,邀請他暫住於城郊的都亭。
與卓文君一見鍾情
一日,臨邛富商卓王孫設宴招待王吉與司馬相如。席間,司馬相如結識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兩人一見鍾情。卓王孫嫌棄司馬相如家徒四壁,極力反對。卓文君卻心意已決,連夜隨司馬相如私奔至成都。迫於生計,兩人變賣車馬,借資開了一家小酒肆,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負責雜務。卓王孫得知後,深感顏面無光,只好給予女兒僕從與財物,使他們的生活得以改善。
漢武帝即位後,廣徵辭賦家入朝。武帝讀到《子虛賦》,大為讚賞,司馬相如於是表示願作賦獻予天子。不久,他根據武帝遊獵上林苑的盛況,寫成了氣勢更為恢宏的《上林賦》。武帝大喜,任命他為郎官。
和平開通西南道路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受命開通巴蜀至夜郎的通道。他採取高壓手段,徵發勞役,誅殺首領,引發巴蜀民心惶惶與西南夷各部族的反抗。武帝於是改派熟悉當地事務的司馬相如為中郎將,前往安撫。司馬相如途經成都時,太守以下官員皆出城相迎,民眾夾道,場面壯觀。其岳父卓王孫也一改前態,讚嘆女婿才華出眾,並分予卓文君大量家財。
司馬相如一方面安撫百姓,穩定政局;另一方面以懷柔手段與西南夷各部族領袖溝通,爭取互惠。結果未動干戈,便在西南地區增設了十餘縣,並成功開闢了成都至夜郎的交通線。
司馬相如返回長安後,深得武帝嘉許。然不久遭人誣告收受賄賂,因而被免官。一年後,武帝復召其為郎官。後又任命他為孝文園令,掌管文帝陵園事務。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人賦》。司馬相如自幼患有「消渴症」(即糖尿病),久治不癒,終在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病逝於茂陵家中。
司馬相如一生傳奇,仕途起伏,情路亦多波折,其經歷也反映了富商前倨後恭的勢利心態。他在穩定及開發西南方面貢獻卓著。文學上,其《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名篇,氣勢磅礡,結構宏偉,將漢賦文學推至高峰。明代文學評論家王世貞曾評:「長沙(賈誼)有其意而無其才,班(班固)、張(張衡)、潘(潘岳)有其才而無其筆,子雲(揚雄)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處。」司馬相如不愧為漢賦一代宗師,亦被尊為「賦聖」。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