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教大漫談】展望小學人文科 傳承創新並舉

2025-11-12 04:16:55 教育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今年將首次施行小學人文科。這門「新科目」雖名為新,其實不少內容源自原有的小學常識科,只是進一步增潤了部分課題,例如國史與國家地理等。因此,人文科可說是「半新不舊」——既有延續,也有創新。

這種「半新不舊」的狀態,對教師而言可能難以掌握。有些老師或會視之為「舊酒新瓶」,換個名字沿用以往的教學方式;亦有老師則認為這是一門全新科目,傾向於推翻舊有教法,重新設計課程。

事實上,最理想的做法是以「新科目」的心態重新審視原有常識科的教學與評估方式。優秀的教學方法可以保留,而部分內容則可因應新科目的焦點加以優化。

為了支援教師適應人文科的推行,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在今年6月24日,即今年暑假前,在教育局支持下舉辦了小學人文科專業會議。會議中,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李建寰先生分享了最新的課程指引,娓娓道出人文科在學教評方面的更新重點。該會議展示了多間學校的優秀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雖然源自常識科的脈絡,但在新的人文科中仍具參考價值,證明優秀的教材不會因科目更名而失效。

配合校園布置 營造學習環境

展望未來,人文科將有更多新焦點與發展方向。會議中亦探討了增潤課題的新焦點,例如國史與地理教育的深化。

在國史教育方面,有學者指出,小學階段的重點不應只是簡化初中內容,而是讓小學生理解自己所承載的文化傳統,並認識到歷史在持續發展與進步,傳承與發展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要讓學生明白以至認同這關鍵的概念,關鍵不在於教授哪些歷史事件,而是營造有系統規劃的教學環境,教師不能用一兩節課、一兩個活動就可以讓學生有這樣的體悟,而是需要重新規劃學生的整個學習體驗,例如建議學校六年一貫使用同一條中國歷代朝代尺,並將朝代尺掛在學校圖書館,學生在六年中不斷見到朝代尺,才會有一種五千年以來歷史發展的認識,自然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兩位人文科老師可以做到,這需要學校團隊來整體規劃。

至於國家地理課題,與會講者強調若只在一兩節課中講授版圖與位置,學生難以建立深刻的認識。因此提出「地圖素養」的概念,建議從學校環境入手,透過教具選用與校園布置,增加學生接觸地圖的機會。有效的教學不在於一兩節精彩課堂,而是整個學校團隊如何營造支持學習的環境,包括硬件與軟件的配合。

當天的會議吸引了超過150位前線教師參與,他們在繁忙工作中抽空學習,展現了對新科目的高度關注與專業精神,誠如傳承與發展的概念,人文科也需要傳承以往教學評的優秀做法,但要超越純粹教一門好的人文科,更要在課程規劃的高度設計人文科的活動,這才能回應更新的課程要求,更好發展人文科。

●趙永佳教授 社會學與社區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及小學人文科教育榮譽學士共同課程主任

●李越民博士 社會學與社區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及小學人文科教育榮譽學士課程主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