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今日在香港開幕,作為京港洽談會主題推介活動之一的「北京市東城區科技+文商旅融合發展專題推介活動」也將於今日下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此次推介活動主題為「數智領航·文脈煥新」,東城區帶來了科技創新、醫療健康、商業消費、文旅融合等領域的投資機遇與發展政策,誠邀全球投資者來東城走走看看,共築未來。
東城區文化底蘊深厚、資源場景富集、產業基礎扎實,2024年GDP達到3,808億元(人民幣,下同),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新設企業超5,000戶,15家民營企業入選北京市百強。香港一直是東城區的主要投資來源地,今年1至9月,東城區落地1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投資總額達8.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29億美元。其中,香港地區新設外資企業佔比近50%,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全區的1/4。
千年古都 文化厚土滋養產業繁花
東城區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14片歷史文化街區,包括鐘鼓樓、孔廟、國子監、雍和宮、北大紅樓等37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以及老舍故居、智化寺等多處市級文保單位。長達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202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認定使東城的世界遺產數量增加到了4處,另外3處分別是故宮、天壇和大運河遺址玉河段,這樣的遺產密度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罕見。東城區內世界文化遺產增至4項,還有53處國家級文保單位,384處不可移動文物、2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79家老字號、37座博物館、36家劇場。北京文化論壇在東城舉辦,使東城的城市文化形象更顯風采。
文化產業是東城的特色優勢產業。光線傳媒出品的《哪吒2》開年即成「爆款」。東城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不斷提速,7個「領航站」「聯絡港」架起文化出海橋樑,年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今年以來收入同比增長20%,規模與增速穩居全市前列。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發展硬支撐。保利、嘉德等藝術品交易龍頭企業,光線傳媒、貓眼等傳媒影視龍頭企業總部都在東城。
此外,東城政務資源集聚,駐區中央單位達到49家,央企一級總部14家,是鏈接國家政策、對接高端資源的「第一窗口」。
商業氛圍濃郁 首店經濟「含金量」持續提高
從百年王府井、前門大街到潮流新地標隆福寺,東城正以「故宮以東」品牌為引領,集聚同仁堂、便宜坊、都一處等79個商業老字號品牌,推動傳統文化消費向「國際化、場景化、品質化」升級,加速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示範區,這裏既是老字號傳承創新的沃土,更是國際品牌首秀首店的首選地。
東城十分注重將文化、商業、旅遊等元素深度整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文化為紐帶、串聯起核心商業與旅遊資源的重點區域,故宮一王府井一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正在成為世界級文化消費地標,從「人氣街巷」南鑼鼓巷到「城市煙火氣」簋街,已形成「五圈九街」的商業布局。東城區每萬人擁有米其林餐廳數量居北京市第一,年均「上新」100家首店。無論是香港的時尚設計、精品茶咖、米其林餐廳,還是成熟的商業管理理念和國際化營銷網絡,都與東城區多元的品牌發展戰略高度契合。香港的品牌和資本在東城區不僅能找到肥沃的土壤,更能與東城的文化底蘊碰撞出驚艷世界的火花。
與此同時,東城區積極打造特色大健康產業,不僅集結了國藥、輝瑞等國內外行業龍頭,也是國家中醫藥發展試驗區,大力支持創新「AI+醫療」,支持協和醫院「協和·太初」罕見病大模型建設,目前東城區醫藥產業收入佔北京市比例高達15%,藥品銷售佔北京市47%。
東城區基本情況
‧轄區面積41.8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街道、163個社區。
‧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3,808.7億元(人民幣,下同)。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萬美元,經濟密度比肩發達國家主要城市核心區水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5億元,人均、地均產出均居北京市各區第二位。
‧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281.9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消費增幅保持在全市前列。
東城擦亮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全力護航企業發展,努力打造「北京服務」東城樣板。
‧全市率先建立否定事項報備制,對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區產業定位的企業,做到「非禁即入」,針對準入每個環節積極輔導、精心服務,實現即來即辦、1天全辦好。
‧落地全市首批「一碼辦事」場景,着力為市場主體打造同台競技、公平競爭的舞台。
‧首創「一鍵呼叫,全區響應」企業服務專區,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