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全運會看盛事轉化為經濟增值之路

2025-11-11 04:23:11 財經
●舉辦體育盛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長遠有望協助香港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等多元經濟。 資料圖片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全國運動會作為綜合體育盛事,已演變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平台。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由廣東、香港及澳門聯合主辦,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開幕式在廣州、閉幕式在深圳,涵蓋34項競技項目及23項群眾參與活動,共419個小項。這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深化,不僅刺激短期消費與基礎設施投資,更強化長期區域競爭力。從企業財務管理視角看,此類大型活動涉及資本配置優化,透過公共投資帶動私營部門參與,形成高效的資金循環。

融合催化:區域經濟活力

歷史上,2009年全運會主辦地山東透過場館建設注入大量資金,助力當地經濟升級;2021年陝西全運會亦促進基礎設施發展,貢獻區域增長。這種模式體現了國家在宏觀調控下的資源分配智慧,確保可持續增長。透過不同角度觀察,全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更是經濟融合的橋樑,讓參與者從中學習資源整合的藝術,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產業。

在當前經濟情勢下,全運會凸顯企業資本管理的先進實踐。主辦地興建場館與交通網絡,注入巨額資金,預計拉動消費逾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家體育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底超過3萬億元,朝向2030年7萬億元目標邁進。這反映凱恩斯乘數效應,其中初始投資透過消費與就業鏈放大經濟影響。

資本管理:提升資產估值

從企業視角,這類項目促進債務重組與併購機會,例如場館後續運營可吸引國際資本,形成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提升資產估值。反觀全球貿易不確定性,此模式提供穩定增長路徑,平衡短期刺激與長期支出,避免財政風險。透過微妙歷史回顧,早年全運會已證明國家規劃的遠見,助力區域轉型。2025年國家經濟增長預測約4.8%,全運會將在這背景下注入活力。

全運會助力數字經濟與「雙循環」格局,放大傳播效應,特別在疫情後復甦期。香港作為聯合主辦地,承辦籃球、手球、曲棍球、藝術體操、七人欖球、三項鐵人、排球及武術等8項賽事,主要場地包括啟德體育園,投資逾320億港元,不僅服務賽事,還將用於演唱會與展覽,預計每年創造數千就業機會。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2023年大型體育活動如香港七人欖球賽吸引逾4萬國際訪客,帶來約5億港元直接消費,其中酒店業佔比約40%,餐飲及零售各佔20%;2019年同類賽事刺激酒店入住率上升15%,平均每日房價上漲20%。KPMG報告顯示,2017年香港大型體育活動總經濟直接影響已達21億港元,主要來自酒店、餐飲、旅遊及休閒業務。

轉型加速:可持續發展路徑

體育作為健康活動,政府應推廣以降低醫療開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這可重燃1970年代香港足球熱潮,當時職業聯賽興起,吸引國際球星,球迷熱情席捲全港,帶動社區參與與經濟活力。透過投資觸發乘數效應,擴散至零售、餐飲領域,助力香港從金融中心與教育之外的非核心產業發展,實現多元化經濟轉型。環保與通脹管理亦成重點,確保投資回報最大化。

整體而言,運動能成為經濟轉型的加速器,將體育盛事轉化為經濟增值方法。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