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近日,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五五」規劃不僅關乎國家的宏觀發展方向,也為香港特區的發展提供清晰指引。對香港而言,這既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機遇,更是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人才環境的重要契機。
回顧過去多份五年規劃,香港在國家發展布局中的定位,已從「初步提及」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從「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中提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到「十二五」規劃首次設立「港澳專章」,提出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和培育新興產業的工作;從「十三五」規劃確立香港「三大中心」的發展,到「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擴展為「八大中心」,並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一系列演變,標誌着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角色的歷史性提升,也見證了香港融入國家戰略的重要轉折。
當前,「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在人才培育與引進方面優勢的認可與期待。正如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建所指,實現這一人才發展目標,是新階段「一國兩制」方針、推動香港更好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是香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的關鍵所在。
發揮時空優勢 夯實人才發展基石
香港作為知名的國際城市、享有「一國兩制」、單獨關稅區、普通法體系、聯繫匯率等制度優勢,並擁有廣泛的國際商業網絡、中西文化交融環境,以及多所國際一流高校。這些硬實力和軟實力,共同構成香港吸引全球產業與人才的堅實基礎。隨着全球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特別是創新科技產業的崛起,制定具前瞻性的人才政策已成為各地推動經濟轉型與發展的核心策略。近年來,配合「八大中心」的發展定位,香港已推出多項產業發展戰略,如《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與《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這些計劃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撐。
為此,特區政府持續推出並優化「搶人才」、「留人才」與「培育人才」的政策措施。例如,2025年施政報告強調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並設立「留學香港專班」等舉措。實踐證明,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持續攀升,兩年內躍升12位,位列全球第四,領先於排名第七的新加坡。這一成績反映香港人才政策方向正確、成效顯著,並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才政策與產業發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進一步推動香港必須乘勢而上,加快構建完善的人才生態體系。
推動跨域協作 構建完善人才生態體系
在國家與區域層面,香港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增值者」與「超級連繫人」,應在「十五五」時期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力資源規則、制度與標準方面的「軟銜接」,促進人才高效流動。中央政府近日將人才簽證試點擴大到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的地位。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動擴大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拓展資格類別,並推動人才培養的合作機制與考核標準對接,實現大灣區內人才的合理分工與協作。
在香港本地層面,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顯示特區政府已形成更具全局觀的發展思路,這將有助於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長遠而言,應系統梳理現有人才政策,加以整合,構建更具戰略性的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短期來看,擴大「短期訪客計劃」是一項明智之舉。透過「拆牆鬆綁」促進人才交流,有助吸引大學教授、科技企業高管與技術專家來港參與研發、教學與課程設計等短期工作,強化學術、產業與科研之間的聯動。
在空間布局方面,加快北部都會區大學城和河套區的建設,積極吸引國際及內地頂尖高校來港設立分校,並鼓勵國際科研機構與跨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將對全球高端人才產生強大磁吸效應。香港多元的教育與社會環境一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然而要真正留住人才,必須持續完善生活配套、就業支持乃至養老政策,構建更宜業與宜居的優質生活圈。
香港並非國家「十五五」規劃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與「貢獻者」。通過主動參與國家發展,全力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建設與產業升級,並深化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協同合作,香港必能進一步發揮其人才吸引的綜合優勢。在政府、企業、專業組織、高校與人才的良性互動下,香港將在「十五五」時期成功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生態體系,鞏固其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地位,為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