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唐文) 初見張文浩,他一頭染黃的頭髮,身穿一件衛衣,宛如一個叛逆少年,與人們傳統印象中嚴肅古板的科學家形象大相徑庭。張文浩笑言,這或許正是他創業精神的寫照——不循規蹈矩,敢於挑戰常規。作為IXON Food Technology的創辦人,張文浩回顧十年創業路,形容這猶如一場漫長的孤獨馬拉松,從大學實驗室,到火炭試驗工場,他不僅耗盡青春,更需面對外界的質疑聲音。目前團隊已迎來初步曙光,大規模商業化的願景蓄勢待發,甚至有望改寫全球飲食業格局。
一切源於2013年大學時期,張文浩與聯合創辦人何耀權在浸會大學食品科學碩士課程相識,兩人均對食物微生物學充滿熱情,決心開發一項能改變食品供應鏈的「科幻級」技術。
從實驗室到工場的堅持
起初,他們在實驗室從基礎物理和熱力學入手,試圖解決食物保鮮的痛點。「那時只有我們兩人,沒有資金、沒有資源,一切從零開始。」張文浩回憶,他們早期研究着眼於肉類市場,但客戶反饋冷淡,反問他們:「為什麼要滅菌?」因為鮮肉消費者對此並不接受。
轉向預製菜領域後,情況才有所轉機,卻帶來更多挑戰,每道菜譜都需要反覆調校參數,確保無菌狀態下不損風味。「有時一個小變數,例如溫度多1度,就得重來數周。我們團隊只有七人,每個人身兼數職。」
融資之路更是崎嶇。張文浩坦言,首筆研發資金竟來自「賣樓」,後來團隊雖然吸引來自內地、加拿大、韓國等的天使投資者,累計籌得500萬美元,但初期全靠自掏腰包,而且來自香港本土的金援相當匱乏。
團隊曾動搖但最終堅持下來
張文浩直言,香港創科環境較保守,圈子小,投資者偏好快速回報的項目,「像是ASAP這類深層科技,十年不見產品,很多人都搖頭。特區政府雖然也在推廣項目資金申請,但流程比較繁瑣,要過很多關卡。現在市道低迷,大財團投資新產品的意願也偏低。如果政府能帶頭分擔部分風險,會有更多企業願意嘗試。」
低谷時,團隊也曾動搖,但最終堅持下來。外界對他們有諸多質疑:為何不用現成真空包裝?為何十年還沒賺錢?這些聲音好像利刃,但也幫張文浩篩出真正的朋友。「我永遠都會記住在這條路上,向我們提供機遇、幫過我們的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