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過去兩周,特朗普借東盟峰會、中亞「C5+1」會談之機,先後與泰柬馬越等東盟四國、中亞五國簽署貿易與合作協議,強行植入「毒丸條款」,要求這些國家在對華貿易、對俄能源合作中配合美方立場。這種以經濟協議為籌碼的脅迫式外交,真能讓特朗普實現美國優先的目的?
一、事件詳解:從東盟到中亞的「條款擴散」
2025年10月26日,第13屆東盟-美國峰會在吉隆坡舉行,特朗普與泰柬馬越四國簽署貿易框架協議。此前的7月,美國已與印菲達成類似框架,至此已與東盟六國建立所謂「貿易協同機制」。協議核心條款包括東盟國家需取消99%美國商品關稅,完全開放工業品、農產品市場(如豁免美國企業本地含量要求、認可美方監管認證),同時承諾巨額採購(大馬需採購美國半導體、航空設備等價值1,500億美元商品,泰國採購80架波音飛機總值188億美元)。
僅隔10天,11月7日美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在華盛頓達成合作協議,要求中亞國家配合對俄能源制裁,限制天然氣、礦產等資源向俄中輸送,並向美國開放稀土、鋰礦等關鍵礦產的優先開採權。
這些協議的「毒丸屬性」暗藏細節,東盟四國需遵守嚴格的「原產地規則」,禁止中國貨物借道轉口美國,否則將被徵收40%懲罰性關稅;中亞國家若拒絕配合對俄制裁,可能面臨美國二級制裁(凍結在美資產、限制國際融資)。美國通過「關稅優惠+制裁威懾」,試圖將中小國家綁在對華、對俄遏制的戰車上。
二、脅逼小國:遵守與不遵守的雙重代價
對東盟、中亞國家而言,美國的協議本質是「兩難陷阱」,無論選擇與否都將承受實質損失。
若拒絕遵守,直接懲罰立竿見影,東盟四國對美出口關稅將從當前的19%-20%進一步上調,馬來西亞電子產業、越南紡織業等支柱產業(對美出口佔比超30%)將面臨利潤暴跌;中亞國家則可能被踢出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外匯儲備縮水、本幣貶值壓力劇增,依賴國際融資的基建項目將陷入停滯。
若選擇遵守,長期代價更為沉重,東盟國家需切斷與中國的轉口貿易通道,僅這一項每年就將損失約720億美元收益,而中國作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9,840億美元,是美東盟貿易額的兩倍),其零部件供應、市場需求無可替代,越南新能源汽車組裝廠60%的零部件仍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稀土加工產業離不開中國技術配套。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若中斷對華天然氣供應,年損失將達350億美元,且難以找到同等規模的替代市場,國內能源企業倒閉可能引發連鎖金融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協議中的承諾充滿不確定性,此前越南簽署框架協議後,美方仍維持高額關稅,令越方陷入被動。簽下協議的馬來西亞已引致國內反對聲音四起。
三、自損困局:美國自損一千的戰略誤判
美國看似掌握主動權,實則陷入自損大於收益的困境,其單邊邏輯與自身經濟結構嚴重脫節。
從產業成本來看,美國製造業主導40%的原材料依賴進口,其中22%來自中國,沃爾瑪等零售商70%的日用品仍為「中國製造」。強推「毒丸條款」後,東盟、中亞供應商被迫替換中國零部件,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平均上漲15%-25%,2025年美國CPI已因此上升2.5個百分點,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直接拖累零售市場。
從國內爭議來看,這一政策正遭遇司法與輿論質疑。美國國內法院已受理相關訴訟,批評者指出,所謂「維護經濟安全」實為掩蓋地緣野心,強制盟友選邊違背市場規律,最終將加劇全球貿易碎片化,損害美國企業長期利益。更尷尬的是,美國與東盟的協議多為框架性內容,關稅減免、執行細節等核心問題仍未敲定,此前與越南、印尼的口頭協議已因爭議陷入停滯,被美媒評價為「已經失敗」。
四、歷史鏡鑒:IPEF的名存實亡預示結局
美國2022年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因缺乏實質利益支撐,已被印度、東盟國家逐漸疏遠,淪為空殼機制、名存實亡。如今強推的「毒丸條款」協議,延續了同一套單邊邏輯,以損害他國利益為代價服務自身戰略,忽視了全球化時代產業鏈互補的客觀規律。
東盟國家早已用行動表明態度,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公開呼籲東盟與中國、非洲等多元夥伴深化合作,越南出口商正採取「去風險」策略,減少對美國波動市場的依賴。中國與東盟、中亞的合作始終基於互利共贏,2025年1-9月中,東盟貿易額同比增長8.2%,新能源汽車、電子元件等高端產品合作持續深化,中吉烏鐵路、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基建項目穩步推進,為地區國家提供了穩定可預期的發展支撐。
這場博弈的結局早已注定,美國的脅迫式條款違背了中小國家「多元平衡」的發展訴求,也與自身經濟依賴形成矛盾,最終將重蹈IPEF名存實亡的覆轍。而中國始終堅持的互利共贏合作,不強迫選邊站,唯有尊重各國主權與發展利益,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與穩定。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