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規劃走向實踐 打造跨境認證制度及產業鏈
【編者按】氫能,被喻為最潔淨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之一。 中央提出「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明確將新能源、新材料等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氫能發展前景看高一線。香港《文匯報》今起推出「氫本佳能」系列報道,透過介紹香港發展藍圖、了解本地氫能基建設施、普及應用於交通和工地、發展樽頸和策略,剖析氫能發展對香港未來的經濟價值和國際定位的重大戰略作用。
隨着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深化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體系」,新能源與氫能產業被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此政策東風下,香港正積極對接國家規劃,以氫能為切入點推動綠色轉型。特區政府機電工程署署長潘國英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香港將以「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審慎推進」四大方向推動氫能發展,這發展藍圖並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協作,打造跨境氫能產業鏈,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曉旭、黎梓田
機電署正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探討制定「綠氫及低碳氫認證制度」,預計2027年正式推出。他指,此舉將實現氫氣來源可追溯,並與香港金管局的碳排放標準對接,為綠色金融投資提供基礎。機電署亦獲邀加入國家標準(GB)專家小組,參與國家有關氫能車輛及氫能設備的標準草擬,將香港的運營經驗融入國家標準,對接氫能技術認證、安全監管,建立互認機制,推動氫能的跨境應用。
共建「氫能灣區走廊」互補優勢
特區政府也全力建設跨境應用,據施政報告提出的「氫能灣區走廊」規劃,香港元朗凹頭加氫站將成為「佛山—廣州—東莞—深圳—香港」氫能主幹線的關鍵節點。潘國英表示,機電署計劃於2027年前在港島及九龍增設公眾加氫站,並與廣東省探討簽署《氫能合作發展備忘錄》,簡化氫氣通關流程,形成區域供應網絡。氫能合作不僅是能源工程,更是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的重要平台。透過共建「氫能灣區走廊」,香港可充分發揮金融、標準及監管優勢,與內地城市形成產業互補,推動大灣區在氫能時代率先起航。
早於去年六月發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為鋪路落實,機電署正主導修訂《氣體安全條例》,並已發布三份技術指引,同步推動氫能法規、標準、認證與示範項目落地,為香港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潘國英強調,香港的氫能設施須結合國際標準與本地高密度城市特點,建立長期監測機制。目前元朗凹頭公眾加氫站已投入運作,另有多個專用加氫設施獲批,標誌着香港氫能產業從規劃走向實踐。
機電署提供技術指引 嚴控風險
應用層面方面,香港氫能產業已進入示範應用與制度構建的關鍵階段。他表示,香港首個公眾加氫站已於元朗凹頭投運,香港的氫能設施須嚴格進行風險評估。「我們的技術守則既參照國際標準,也融合香港本地條件,確保每個項目在安全框架內落地,並建立長期監察機制。」
除交通領域外,氫能亦在工地供電等場景展現潛力。潘國英透露,該署現正編制《固定式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實務守則》,預期將在年內發布。他表示,「傳統柴油發電機噪音大、排放高,而氫能發電不僅零碳排放,還能顯著降低污染與噪音,非常適合香港這類高密度城市使用。」新守則將涵蓋氫燃料發電機設計、通風、安全切斷裝置等技術要求,經業界諮詢後發布,為氫能施工提供制度保障。
28個氫能源試驗項目已獲批
特區政府自2022年成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以來,已審批並原則同意28個氫能源試驗項目,涵蓋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洗街車、氫能冷鏈運輸車、氫能發電機等多個領域,部分項目已投入日常運作。在基礎設施方面,除現有元朗凹頭公眾加氫站外,機電署計劃於2027年前在九龍及港島增設公眾加氫站,逐步完善全港加氫網絡。
潘國英表示,署方現正構建「氫能應用安全數據平台」,用以監察全港氫能項目的運作與安全表現,包括加氫站、氫能車輛及燃料電池系統等。平台將收集整合各項實際運行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掌握運作趨勢與風險情況,若有異常可及時預警。他續指,該平台不僅有助於安全監察,亦可為未來氫能基礎設施規劃、能源調配及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持。
潘國英認為,氫能推廣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供應鏈與成本。為了開拓綠氫的供應源,香港正積極推行多種綠氫及低碳氫生產的創新試驗項目,當中包括「堆填氣體製氫」。長遠而言,政府會考慮從內地及其他國家輸入綠氫及低碳氫,並研究與大灣區氫能供應網絡銜接,形成區域協同供應體系。
目前香港使用的氫氣主要屬「灰氫」,即由化石燃料副產品提取而成,仍存在碳排放問題。潘國英指出,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預測,2030年前綠氫成本將接近灰氫水平。隨着內地新疆、內蒙古等地大規模綠氫生產基地投產,以及氫氣運輸技術成熟,未來成本將明顯下降。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