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隨着全球極端氣候風險日益加劇,建立完善的氣候變化適應體系、提升應對極端天氣能力,對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為此,世界氣象組織(WMO)旗下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正式啟動「Urban-PREDICT」項目,匯聚來自全球六大洲的頂尖科學家,共同研發新一代城市級災害預測與預警系統。香港科技大學昨日宣布,將為這個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旗艦項目設立國際協調辦公室,並落戶港科大大氣研究中心,成為項目的全球運作樞紐。
剖析各地名市應對極端氣候流程
共同領導項目的港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及教授陳飛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團隊將在全球多個區域選取具代表性的城市開展研究,涵蓋巴黎、香港、北京等發達城市,還包括哥倫比亞、烏拉圭、巴西等發展中城市,深入剖析各地應對極端氣候的流程與不足。
「例如是否天氣預報不夠精確?預警系統未能有效傳遞訊息,導致部分居住於洪澇高風險區的民眾未收到預警而不幸被洪水沖走?如何確保民眾能確實接收預警?」他舉例說。
該項目工作涵蓋預測、風險評估、早期預警、數據整合、共融治理、社區意識及變革性行動,陳飛強調,預警系統很重要,內容、發布時機及表達方式都直接影響市民能否及時採取行動,如單以「雨量50毫米」等專業術語發放訊息,市民將難以了解實際風險,故應明確告知市民極端天氣將帶來哪些具體威脅,「如極端炎熱天氣對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能構成風險;若將降大雨,居於低窪地區者,最好提前轉移至安全地帶。」
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氣候變化專員李學賢表示,氣候行動與韌性建設工作不僅需要政府推動,更有賴社會各界通力合作,辦公室的成立象徵社會在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共同旅程中踏出重要一步。
港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及國際協調辦公室主任劉啟漢表示,辦公室落戶該校印證香港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研實力和領導地位。香港正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熱島效應及空氣污染等挑戰,突顯建立韌性城市模型的必要性。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