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2025年9月30日起,《人民日報》連續推出八篇以「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為主題的「鍾才文」系列文章,文章的總基調是: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邁進,具備長期穩定與制度自信。從香港經濟與金融視角觀察,這「八論」是對內部經濟治理模式與外部開放戰略的再定義。
筆者認為,香港作為中國最開放、最市場化的城市,如何從這套「新經濟思想」中找到自身定位,將決定其能否更好融入國家核心戰略。當中對香港意義非常重要,卻意外未見坊間有太多解讀,筆者嘗試在此作出精簡分析,望能以香港特區角度為讀者作一個簡單導讀。
一、從全球視角:質量優先 而非速度
第一篇強調中國經濟在不確定世界中的確定成長,關鍵在「質」的轉變而非「量」的擴張。這一思想延續了自「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的發展主線,政策轉向創新、綠色與共享。這種轉向,對內地意味着產業升級與環保監管並行,但也帶來轉型陣痛:傳統產業壓力大、地方債務膨脹、青年失業仍高企。這對香港而言,卻是一次結構性機遇:香港的角色不再是資金出入口這麼簡單,而是可作為綠色投融資樞紐與創新科技融資中心。
建議特區政府須加快推動「綠色債券+碳金融+創科融資」政策,以在中央「高質量發展」路線下找到新經濟動力。
二、內在邏輯:制度自信與市場張力
第二篇提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六大邏輯,其中強調「黨的領導」與「宏觀調控」。這是對西方市場理念的明確區隔,宣示有序市場+有效政府的中式經濟治理模式。而香港長期奉行普通法與自由市場體系,若要與此模式深度對接,就必須面對治理理念差異的現實。中央強調「有效調控」,香港則需在「市場信心」與「金融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建議特區政府應強化政策協調機制,特別是與國家發改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直接溝通渠道,確保香港在金融監管、創科發展與跨境資金流動方面能精準對焦中央。
三、經濟觀科學化:以科學辯證為基礎
第三篇呼籲承認結構分化與短期壓力,但強調底盤穩、勢向好,也反映出中央對目前增長乏力的現實認知。香港在此背景下,不能再單純依附內地周期,而應逆周期布局,吸引東盟、中東及歐洲等國際資本流入,做好資本橋樑角色,保持開放韌性,成為穩定外循環的安全閥。
四、轉型升級機遇:香港產業再定位的機遇
第四篇指出六大機遇:產業、科技、消費、基建、城鎮化與民生。中央強調新質生產力,而香港應積極參與大灣區產業鏈重構,主動與深圳、廣州共同建立跨境創科孵化生態鏈,讓科研成果能「港研、粵產、灣區銷」。消費升級也意味着內地中產對高質、國際化服務需求上升,這是香港零售、醫療、教育服務業的契機,港府應放寬內地消費者金融結算與旅遊簽證便利措施,激活人口經濟紅利。
五、確定性:政策自信與風險防控
第五篇重申中國經濟的五個確定性,其核心在於戰略定力與政策延續性。這種確定性對外是信心宣言,對內則是對資本市場的安撫。中央政策雖具方向穩定,但在執行層面常因地方差異、監管重疊而導致企業難以預測,而香港可藉此發揮制度透明與國際規範的優勢,作為經濟政策的穩定錨。香港可通過高標準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投資者信任,協助強化中央經濟政策確定性形象。
六、包容性發展:共富願景與香港社會重構
第六篇以共同富裕與綠色發展為核心,強調「不讓一個人掉隊」,對香港特別具啟發性。香港的貧富懸殊與房屋問題是民生痛點,若不解決將削弱社會信心與城市競爭力。若能將中央的包容性理念轉化為香港的結構性福利改革,例如推動公屋資產化、退休保障優化、綠色基建、就業創造等,可緩解階層固化問題。另外,香港可作為國家綠色發展的試驗場,推出碳信用交易所、ESG金融產品,將全球可持續資金與內地政策連結。
七、開放共贏:香港的外向橋樑角色
第七篇再度強調開放與共贏,提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近年香港在「一帶一路」實際角色偏弱,若要真正參與其中,香港需善用自身優勢:國際法治、金融服務與項目評估能力。特區政府可設立「一帶一路」融資與風險管理中心,以PPP結構設計、ESG風險披露、人民幣跨境結算等專業能力,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有力支撐的專業中介平台。
八、了解中國:從形象外交到信任經濟
最後一篇指出「深入了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下,這既是軟實力建構,也是經濟外交策略。香港在這方面可成為國家的前沿展示窗口。香港擁有國際傳媒、學術與專業服務優勢,若能建立國家對外媒體中心或金融治理智庫等,可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為國家發揮橋樑作用,也能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治理架構中的發言權。
香港的角色: 政策落地者,而非旁觀者。綜觀八篇「鍾才文」,中央正在重塑「理論—政策—市場」的經濟治理體系,並以制度自信對抗外部不確定性。這套思想體系的重點在「穩」與「信」,香港若想受惠於國家紅利,作為金融中介外,須主動成為政策落地的橋樑與試驗場。香港未來的經濟生存之道,將不止於資金出入口,而在於把國家戰略轉化為具體商業模式與社會效益。當香港能為中央提供靈活性與國際化的制度支撐,就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格局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戰略位置。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