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近日首次面向港澳公開招聘三名助理署長,分別負責綜合、科技與產業三大領域。此舉不僅是河套發展署自2024年成立以來的大膽嘗試,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融合與制度銜接層面邁入「深水區」的重要標誌,有利於特區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所需。
長期以來,深港兩地雖地理相鄰、經濟互補,但在制度規則、治理模式與資源配置上仍存在明顯差異。過去的合作多停留在項目共建或政策優惠層面,缺乏從治理結構內部推動融合的機制。此次河套發展署直接聘任港澳籍高端人才擔任關鍵職務,意味着內地治理體系正主動吸納熟悉港澳及國際規則的人才參與決策與執行,實現「以人促融」。
從招聘條件來看,三位助理署長需具備全球視野、熟悉港澳運作機制,並能有效對接國際科研與產業資源。這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要求,更反映出內地對跨境協同治理模式的戰略性思考。例如,科技領域助理署長需推動國際頂尖實驗室與科研人才雙向流動;產業領域則聚焦招商引資與投融資機制建設——這些都是當前港企在內地發展中最迫切的需求。正如港企山河半導體創辦人劉振韜所言,若能由熟悉港情的人才主導產業政策,將有助於設立專屬基金,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舉亦為香港特區提供了一面鏡子。既然內地敢於在關鍵崗位引入港澳人才,香港在處理跨境事務時,是否也應更大膽地吸納熟悉內地體制與市場的專業人士?尤其在北部都會區、河套港園區等與深圳緊密互動的區域,若能建立類似的跨境人才共用機制,將有助於縮短政策磨合期,提升整體協同效率。
事實上,這種「雙向嵌入」的人才策略,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倡導的方向。近年來,南沙、前海等地已陸續出現港澳公務員的身影,但多集中於基層或輔助崗位。河套此次直接設置高階管理職位,顯示融合已從「象徵性參與」升級為「實質性共治」。未來的大灣區發展,將不再只是「你來我往」的合作,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香港若能借鑒此模式,在跨境治理中主動引入內地人才,必將加速自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相關閱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