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本月9日至21日在廣東、香港及澳門三地舉行,作為香港首次參與承辦的國家級綜合性運動會,今次不設選手村,香港賽區的運動員分別住在不同的酒店,食物安全就交由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肩負把關重任。食環署助理署長(風險管理)林秋娟醫生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內地早已為全體運動員預備的六大類食材,於月前由廣州總倉陸續運抵香港。不過從源頭保證食物安全只是第一步,為免食物在烹調過程出亂子,署方從8月開始到指定酒店以及比賽場地內合共75間食物處所和餐飲供應商進行巡查,以及抽查超過760個食物樣本,全部樣本合格。林秋娟說,賽事期間將全方位加強巡查和檢測,確保零事故發生。
 
 全運會是殿堂級盛事,參賽健兒的腸胃健康,將關係奪金希望,林秋娟表示:「全運會作為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她指出,內地早已為全體運動員預備六大類食材,包括豬牛羊、禽類、蛋、奶、水產類及香料調料,並由廣州總倉統一配送至香港。
為確保供應鏈順暢,食安中心早於數月前便開始協助處理進口許可證及相關申請,並按照風險為本的原則,抽取食物樣本進行檢測。
 
 食安中心對酒店餐單評估提建議
林秋娟透露,自9月29日起,第一批食材已試運至香港,並陸續送抵指定專倉。食環署亦已完成對所有指定酒店、傳媒酒店、比賽場地及外送食物服務供應商的巡查,涉及超過75間食物業處所,並抽取超過760個食物樣本,包括水果、蔬菜、烘焙產品、蛋類、肉類、禽類、水產類、調味料,及即食食品等進行微生物及化學檢測,檢測項目涵蓋致病原、除害劑、防腐劑、金屬雜質及獸藥殘餘等,所有樣本均符合香港法例及安全標準。
她續指,食安中心已對指定酒店的餐單進行仔細評估,提出建議,例如使用經巴斯德消毒的蛋或已處理的蛋漿,而不是生蛋製作甜品。
此外,烹煮或翻熱食物時應確保中心溫度達75°C並保持至少30秒以減低食物中毒風險。她強調:「希望從源頭到供應鏈,再到最終的烹調與供應環節,全面保障運動員、VIP嘉賓及工作人員的膳食安全。」
加強比賽場地周邊食肆巡查
由於運動員及團隊人員也會在下榻酒店附近食肆用膳,為確保所有人的食安,全運會期間食環署將加強對指定酒店、比賽場地及周邊食肆的巡查與抽驗。林秋娟強調:「我們以風險為本,從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抽取食物樣本進行檢測,確保食物符合所有法例規定和適宜供人食用。」該署的環境衞生部早前亦已完成對300多間比賽場地周邊食肆的巡查。
 
 此外,食安中心亦為相關餐飲服務人員舉辦了五場食物安全簡介及講座,超過200名從業員參加,內容涵蓋食物中毒預防、良好衞生規範及即食食物的處理等。
她解釋:「緊急協調中心是保障全運會食物安全的重要樞紐,從情報收集到事故應對,中心將確保所有相關工作環環相扣,迅速有效。」中心由首長級醫生領導,成員包括公共衞生醫生、衞生督察、科學主任及行政支援人員等。
設緊急協調中心 演習模擬緊急情境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食物安全事故,食環署已制定《食物安全準備及應變計劃》,並設立部門緊急協調中心(Departmental Emergency Coordinatiing Centre, DECC)。該中心已於10月下旬正式運作,食環署於上月3日進行了一次代號為「迎月」的食物安全應變演習。演習模擬了多種緊急情境,包括接獲懷疑食物中毒個案的通報、調查食肆及採取控制措施等,測試了中心的運作機制及跨部門的溝通能力。
食環署助理署長(風險管理)林秋娟指出,緊急協調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食物安全事故的「信息樞紐」(Information Hub),負責收集、分析及傳遞與食物安全相關的情報,並迅速作出應對決策。她解釋:「中心的工作不僅是監察全港各區是否有與全運會相關的食物事故,還包括與各相關部門,例如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衞生署等相關單位的緊密聯繫,確保信息流通無阻,並能迅速採取行動。」
中心亦肩負協調跨部門應變的重任,包括調配人手進行現場調查、採取控制措施,以及向公眾及媒體發放準確的風險信息。林秋娟強調:「目標是確保任何食物事故都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處理,減低對運動員、嘉賓及市民的影響。」
緊急協調中心由食環署內部的骨幹人員組成,涵蓋多個專業範疇,她補充道:「食環署將全力與業界同心協力,制定並落實食物安全措施,保障全運會賽事期間的食物安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