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經濟學家
10月28日,A股市場迎來歷史性時刻──上證指數盤中突破4,000點整數關口,這是自2015年8月19日以來,滬指時隔十年重回4,000點之上。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跨越,更是信心的重建和市場結構深刻變革的象徵。
在筆者看來,A股時隔十年再次突破4,000點,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不同於十年前的「槓桿牛」,如今的上漲更多來自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近年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政策重心逐步轉向科技自主創新、新能源、智能製造和數字經濟等領域,這些行業當前正成為推動A股結構性牛市的核心力量。
現時「結構牛」特徵顯著
回顧2015年,當年那一輪行情主要是由槓桿資金推動的「配資牛」。當時場外配資規模迅速擴張,融資融券餘額高企,市場情緒異常亢奮,估值水平顯著偏離基本面,最終因槓桿資金集中去槓桿而引發劇烈調整。而本輪行情的驅動力截然不同,它更多依賴企業盈利能力和產業前景。
筆者注意到,以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硬科技」板塊,當前正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同時資金流向亦更集中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質企業。顯而易見,這種結構性分化,使得A股市場更加理性,估值體系也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A股市場並非「全面牛市」,而是「結構牛」特徵顯著。筆者觀察到,當前,傳統周期股和部分低估值板塊雖偶有反彈,但缺乏持續性,而代表未來經濟方向的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業卻持續受到資金追捧。
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正在從以往的「題材驅動」轉向「科技驅動」「業績驅動」。這種轉型標誌着中國股市的成熟度提升,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資本化體現。
長期向好 短期或面臨震盪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滬指突破4,000點後,市場短期內可能面臨一定震盪。一方面,4,000點作為重要心理關口,部分獲利資金可能選擇兌現,從而引發短期調整;另一方面,技術指標在快速上漲後存在回調壓力。但是,從中長期看,只要經濟基本面穩健、產業創新持續、政策導向明確,市場震盪反而有利於夯實基礎。筆者認為,健康的牛市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覆震盪中不斷積聚力量。
展望未來,A股能否穩步邁入「健康牛」,關鍵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硬科技」的盈利兌現能力,二是資本市場制度的持續完善。科技創新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引擎,若能實現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無疑將會帶來實質性的盈利增長,進而為市場提供可持續的上漲動力。同時,註冊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投資者結構的優化、信息披露和監管體系的完善,也將為市場提供更加健康的土壤。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