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不願孤立於世界與時間之外,中國獨立舞者們集結一起,在舞台用自由的身體語言和世界對話。日前,當代舞《禾戲劇·大師之夜》來到廣州大劇院,開啟首輪巡演華南區唯一站點演出,不少觀眾從深圳、香港趕來,更有觀眾連看兩場還不過癮,「很直觀看到舞者通過啟動身體,形成一股又一股力量。」也有不少觀眾意猶未盡感嘆:「在這部舞劇裏能探得當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包括在座的自己。」
舞者自由熱烈 觀眾身心漫遊
本次演出由中國當代舞台藝術先鋒禾戲劇出品製作,由中國舞者演繹三部國際當代舞巔峰之作:尤安尼·布爾熱瓦與瑪麗·布爾熱瓦的《夢不見了,但我記得》、亞歷山大·埃克曼的《仙人掌》、歐漢·納哈林的《-16》。三部作品跨越時間代際,用「大師之夜」來組合表達,不僅給中國當代舞者帶來自由而熱烈的表達因子,更難得的是,給台下觀眾開啟身心的漫遊。
信息世界的紛繁,人是喧囂的製造者、追隨者,也是質疑者、思考者,當現代人的價值觀不斷被日新月異的發展潮流所激盪,我們可以在一齣舞劇裏看到「舞者在自在樂聲中被逐漸規範」,但也在「被限定的姿態裏泛起改變的企圖」……
《-16》在中場休息尾聲處,舞者以即興互動為引,漸次入場。即興韻律逐漸轉化為藝術編排,引領觀眾沉入感性律動,劇場席間不自覺漾起搖曳身姿。高潮處,舞者走入觀眾席隨機邀約「舞伴」,劇場瞬間流動着歡呼雀躍聲。
登台共舞,令觀眾恍然置身狂歡派對。周末場次尤甚,原本觀舞的觀眾意外成為舞劇主角。「庸常生活裏,我們需要這樣的劇院舞劇時刻,喚醒對身體語言的覺知。」一位羊城女性觀眾在演出後如是說。
創作跨文化作品展示中國面孔
「當代舞,除了讓觀眾看一個完整的故事,還可以感受舞者身體和演出空間產生的強刺激語言、語彙,讓大家更豐富地拓展舞台邊緣的體驗。」青年舞蹈藝術家黎星在記者探班採訪時表示,三部作品都曾被世界一流芭蕾舞團演繹過許多次,這不僅對演員的完成度有高要求,對整個劇場以及製作團隊的燈光、舞美和道具都有極高要求。而同一台演出看三部大師作品,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
當中國舞者遇到國際編舞大師,會有怎樣的特色表達?黎星認為,首先,中國舞者們的訓練與別不同,大家除了學西方古典芭蕾、現當代舞蹈,還有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中國古典舞的特別加持,舞者們長期訓練後所形成的肢體張力和細膩程度,在國外舞者身上亦少見。
「當我們帶有這樣的身體表達和語言,在面對世界語彙時就極具中國特色,大家會發現這些碰撞產生的火花是燦爛的。」黎星說,或許也是這樣的特色吸引着三個國際編舞大師充滿想像地去做更多的創作和突破。
排練期間,舞者們也和傳媒分享創作體驗。《-16》以即興互動為特色的「Gaga舞蹈」,為內地觀眾開啟全新劇場體驗。「它的核心是人性自由,有治癒也有反叛,和我嚮往自由、不願被規訓的性格很像。」舞者張引說道。
「這部作品其實也有『規定』,但能讓我在其中有『游來游去』的感覺。」舞者國桓碩為能克服膝蓋骨的傷還能繼續演出感到幸福。舞者李政則對舞蹈中「全體站立」的那一刻非常有記憶點:只剩彼此的喘息聲,那一刻我們既一致又獨特。
當代舞《禾戲劇·大師之夜》不只是一場演出,出品方禾戲劇方面表示,希望為中國當代舞發展帶來長遠願景:植根於東方傳統文化,同時積極探索全球多元藝術,創作具有跨文化能量的作品,推動中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的表達。製作人汪欣認為,《禾戲劇·大師之夜》像一顆「種子」,不僅向中國觀眾推介世界級大師之作,也為本土新一代創作人才提供成長的藝術土壤。未來,禾戲劇計劃從演繹大師經典,逐步走向創排全新的原創當代舞作品。這些蘊含中國舞者獨特文化表達的新作,將被推向世界巡演,向全球觀眾展示來自中國的當代面孔。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