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飛龍銜遠山河新

2025-11-01 04:24:48 特刊
●遠眺飛龍山 袁建波 攝
●龍山路秋景 馮雲 攝
●雪後飛龍山 張秉惠 攝
●飛龍山下的保德縣城夜景 陳一峰 攝
●興保塔景區夜景。馮海波 攝
●天鵝湖 馮雲 攝
●天鵝湖邊石刻《飛龍山記》 馮雲 攝

黃河在晉陝峽谷間轉折騰挪,衝出天橋峽後,便循着黃土高原的裂痕奔湧西去。而在它流經保德縣城東側的河道上,一道蜿蜒的山梁始終是視線的錨點——這,就是飛龍山。過去,峽谷裏行船隻要望見它,就知保德碼頭快到了;如今沿黃河旅遊一號公路行駛的人,望見這山,保德城的煙火氣已在前方等候。飛龍山雖無五嶽雄奇,卻似黃河千年打磨的璞玉,將自然肌理、歷史年輪、宗教香火與紅色血脈,深深鐫刻進晉西北的黃土,成了保德人最溫熱的地理印記,也最厚重的精神坐標。 文:馮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飛龍山原是保德城東康家灘村旁順河而起的干石山梁,植被稀疏、岩石裸露,風沙肆虐,古老石灰岩層裸露着歲月滄桑。因山勢如巨龍騰空,「飛龍」之名便由此而來;也有人說因山上曾有飛龍寺。先有山還是先有寺?山以寺名還是寺以山名?歲月模糊了答案,只留一段傳說,讓山的故事多了幾分玄妙韻致。

轉機始於本世紀初。國家生態政策如及時雨,落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環城綠化、梅花溝流域治理、「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一項項舉措接踵而至。保德人扛鍬背苗、提桶引水,在童山禿嶺上打響「綠染龍山」之戰。十幾年晨光暮色裏,昔日荒梁漸被油松、側柏、楊樹的綠鋪滿,槐樹、山杏錯落,繡線菊、沙棘織成灌叢錦緞,連風都浸了草木香。當「四季常綠,三季花開」取代黃沙漫天,飛龍山的疆域也悄悄「生長」——東起黃河天橋峽口,西至保德縣城,沿黃河十餘里山梁,都納入「飛龍山森林公園」版圖。這哪裏是綠化?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是黃土高原上一次偉大的生態變革,是改造自然的奇跡。

若逢秋日,陽光漫過保德城東垣,飛龍山便在暖光裏舒展。外地客人來,當地人總說:「走!上飛龍山轉轉」。在他們眼裏,「這山是城的脊樑,城的精氣,城的魂」。登山而上,滿山綠意撞進眼底,連心底褶皺都被熨帖平整。

從同舟廣場沿029鄉道緩行,經福康寺往山上走,草木清潤裹着黃河水汽撲面而來。枯黃落葉蜷在山道縫隙,像鋪了層彩色絨毯;沙棘的綠、美薔薇的粉白、黃刺梅的明黃綴在坡上,芍葯謝了野菊開,山杏落了櫻桃綻,紅亮的刺玫果、海紅果、海棠果掛在枝頭,像撒了把細碎寶石。風攜着黃河特有的泥土腥甜,攜着秋的清爽,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與山間景致撞個滿懷。

行至金峰寺附近山巒,視野驟然開闊。向東望,天橋水電站如沉默巨人屹立黃河之上,馴服的河水化作清潔能源,滋養兩岸百姓;向西看,長河落日懸於天際,河面染成鎏金,蒼榆高速大橋、神黃鐵路大橋、黃河一號二號公路大橋橫跨兩岸,在餘暉裏連成青黛色紐帶,繫緊晉陝兩地。腳下保德城順山勢鋪展,錯落房屋、穿梭車輛都是人間煙火;對岸陝西府州千年古城,如水墨長卷鋪在河邊,與飛龍山隔河相望,訴說着秦晉之好的千年情誼。風過林濤,伴幾聲山雀啼鳴,天地間只剩純粹的靜,讓人駐足良久,任思緒隨黃河水飄向遠方。

這靜裏,藏着飛龍山千年的歷史密碼。

山中有佘家梁村,卻無一人姓佘。民間傳言,五代時這裏是黃河對岸府州折家軍的地莊——折、佘同音,折家女兒折賽花嫁與楊業,後人稱佘太君。此地莊名也被名佘家梁。此地既用以屯田戍邊,又控遏黃河天險,見證了古代邊塞的烽火歲月。

金峰寺更是歷史「活化石」。這座保德現存最早的寺廟,始建於金大定九年,距今850餘年,康熙、乾隆版《保德州志》都載着它的過往。最初它立在孫家溝鎮牙前塔村,後因地質沉陷遷到飛龍山。雖經風霜,斗拱仍顯精巧,雕樑仍藏匠心,香火繚繞間,似能聽見千年前鐘聲在山谷迴盪。

飛龍山之巔的興保塔,是整座山的「眼睛」。九層八面八角的塔身,鋼混結構築牢根基,斗拱飛簷沿用仿古木構,銅質鍍鈦合金塔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寶石黃琉璃瓦蓋滿層面,米黃牆面配LED燈,夜晚亮起時如披星戴月的仙人。塔內螺旋樓梯串聯九層空間:一層浮雕群展示保德商代銅鼎、康熙西征過保德等史事;二至四層擺著地形沙盤、社會發展和先進人物圖片,大屏循環播放革命歷史專題片《烽火保德》,彰顯紅色傳承。

登塔遠眺,黃河如綠綢帶纏繞晉陝峽谷,黃土高原溝壑如大地掌紋,保德城煙火與山河雄奇交融,讓人嘆服晉西北的壯美與溫柔。簷角風鈴輕響,把山與城的故事,講給每個登高者。

興保塔下的文化廣場,佔地廣闊,構圖如工筆巨畫。文化牆上,保德各界捐資建塔的名字鐫刻其上,字裏行間是百姓對家鄉的熱愛;石刻《興保塔記》立於其間,文辭莊重,字字鏗鏘:「世事多曲折,仕途亦如登塔。風光猶未盡,旋即已該轉身。常思居高自重,恆念如履如臨」是對為政者慎終如始的諄諄告誡;「龍山勝境,寶塔凌空。裝點河山,開啟靈運。宣示教化,孕育文明。德澤萬物,永世昌隆」,則道盡建塔初心與未來期許。

連接廣場與縣城的步雲大道,石階蜿蜒如龍脊,沿途歷史文化浮雕群,把千年故事刻進石頭;懸崖上的「之」字形步道勢若游龍,自上而下俯瞰,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成了市民休閒寄情的好去處。

從興保塔往南,是新建的烈士陵園。松柏森森,石碑林立,每個名字背後都是熱血故事。「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曾經多少青年把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時空,用熱血換來山河無恙。風穿松林如嗚咽,似在訴說烽火歲月;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光影,像烈士凝視着這用生命守護的土地。這裏是忻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昔日黃沙地如今草木葳蕤、百姓安居——這便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

烈士陵園腳下的臥龍灣,藏着張候拉事跡陳列館。館內實物展品簡單:一把磨損的橛頭、一個缺耳鐵鍋,卻讓人見之動容。「前人栽樹後人不窮」的箴言,如今化作飛龍山新綠,這裏也成了保德縣廉政教育基地,提醒着人們:奮鬥精神永該傳承。

沿路而下,過橋爬坡,便到了天鵝湖。誰能想到,這碧水涵虛的景致,原是當年造林蓄水的大水坑?工程完工後順勢修整,竟成飛龍山又一勝景。天鵝湖呈葫蘆狀,漢白玉拱橋橫跨腰間如玉帶,橋東石雕飛龍昂首欲飛,橋西石雕雙鵝戲水憨萌。湖水清澈見底,倒映藍天白雲綠樹,風過時漣漪擴散,美得讓人心醉,連時間都慢了下來。

逛完天鵝湖,暮色已悄悄漫上山道,沿石階往下走時,夕陽正給山巔鍍上金紅。石階被暮色浸潤,踩上去多了幾分柔軟。暮色四合時獨立山巔,看黃河鎏金、群山染黛,忽然讀懂飛龍山的「重」與「高」——它無奇峰異石,卻因承載千年記憶而厚重;它不算巍峨,卻因寄托精神信仰而高聳。「飛龍」之名,不在形似,而在魂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如龍騰飛的氣勢,正藏在這黃土青山間,藏在代代相傳的奮鬥與堅守裏。

飛龍山,是座小山,卻是處大觀。它把黃河壯美、黃土蒼勁、古建精巧、宗教包容與紅色熱血完美融合,是保德的地理標識,更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每個登臨者,都是在攀登身體,更是在朝聖心靈——在草木古跡間,在黃河濤聲與風的低語中,讀懂晉西北的獨特魅力,也讀懂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