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黃河的濤聲,是黃土地的母語。」
10月26日晚,山西省太原工人文化宮的聚光燈下,《到保德來看黃河》的旋律一響起,便將千餘名觀眾帶入晉陝峽谷的民歌意境中。這場 「《唱遊三晉》——馬嘯聲樂作品音樂會」,不僅是保德籍音樂家馬嘯的藝術亮相,更成為保德民歌這一「山西文化名片」的集中展示。保德縣主要領導親臨現場,見證家鄉民歌在新時代的綻放,而音樂會的每一段旋律,都在訴說着保德作為「民歌沃土」 的深厚底蘊。
文:楊奇霖
根脈深植:保德,黃河畔的民歌搖籃
「藍咯盈盈的天上飄着白雲朵,綠咯油油的山上蕩起放牧歌」,《到保德來看黃河》的歌詞,正是保德民歌「源於生活、扎根土地」的生動寫照。這座取義《左傳》「民保於城,城保於德」的古城,63公里黃河岸線不僅滋養了1,100年樹齡的棗樹,更孕育出獨特的民歌文化。
據《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載,保德民歌可追溯至《詩經》時代,《唐風》《魏風》中多首歌謠便源自此地;明清「走西口」浪潮中,保德人將民歌帶向蒙陝,形成「山曲」「二人台」等多元曲風;抗戰時期,《哥願意跟着共產黨》等紅色民歌又賦予其時代內涵,讓這片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 「民歌基因庫」。
作為從保德走出的音樂家,馬嘯的創作始終帶着家鄉民歌的印記。「小時候在黃河邊聽老人們唱山曲,那些帶着土腥味的旋律,比任何樂理書都珍貴。」馬嘯在音樂會採訪中坦言。
數年前,他重返保德采風,沿着黃河徒步走訪馮家川、林遮峪等鄉鎮,聽老鄉唱原生態民歌,收集「黃河流,剪刀手,一入此城德行有」等民間諺語,最終與詞作家姚修剛合作創作出《到保德來看黃河》。這首以保德方言為底色的歌曲,如今已成為保德文旅推廣曲,更成為保德民歌 「老韻新唱」的典範。
詞作家李京利與馬嘯合作三十餘年,他在訪談中精準點出保德民歌的特質:「保德的民歌不只是旋律,更是生活的寫照 —— 黃河的壯闊、棗農的喜悅、走西口的鄉愁,都藏在歌裏。馬嘯的音樂能打動人,正因為他抓住了保德民歌的魂。」
如今,保德已形成 「專業藝術家創作為引領、民間歌手傳唱為基礎」的民歌生態,據保德縣文旅局數據,全縣登記在冊的民間民歌手超200人,年均開展民歌展演活動300餘場,讓民歌成為百姓生活的「日常伴奏」。
「唱遊三晉」:保德民歌的山西表達
整場音樂會以「壯美山河韻」「表裏煙火濃」「三晉兒女情」為篇章,近二十首作品如同一幅「山西音樂地圖」,而保德民歌的基因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從《嵐縣風光好》裏保德「山曲」的婉轉,到《棗兒熟了》中融入的保德「油棗」民俗,馬嘯用音樂證明:保德民歌不僅是地域聲音,更能成為詮釋山西風土的「通用語言」。
「他寫的不是簡單的風光歌,而是把保德民歌的內核,裝進了山西各地的風物裏。」山西省演出行業協會主席陳燕萍評價道。在「表裏煙火濃」篇章中,《小米粥》以晉西北民謠節奏勾勒家常,其起調技法源自保德 「哭腔」;《山西老西兒》融入晉劇道白,卻用保德民歌的高亢收尾,將山西人的豪爽唱得入木三分。最動人的當屬《棗兒熟了》,由「紅棗哥」趙劍領銜演唱,歌聲裏的甜意與保德 「康熙御贊油棗」的傳說相呼應,讓觀眾在旋律中讀懂保德的物產與文化。
馬嘯的音樂風格被業界總結為「方言化、城市化、交響化」,而這一切的根基,正是保德民歌的傳統。《黃土高原》以交響編曲展現壯闊,間奏卻插入保德山曲的清唱;《老牛灣戀歌》歌頌晉蒙風光,歌詞「黃河水繞着圪梁梁轉」仍保留保德方言特色。歌唱家徐娟在演唱《紅土黃土一樣親》後坦言:「這首歌裏藏着保德民歌的『密碼』,一開口就有黃河濤聲的感覺,這是其他地域音樂無法替代的。」
音樂會中段,《紅土黃土一樣親》的伴舞將雲南風情與晉西北秧歌融合,完美詮釋了保德民歌的包容性。「好民歌不分地域,就像黃河水,流到哪裏都帶着源頭的印記。」馬嘯的這句話,道出了保德民歌能 「唱遊三晉」的關鍵——它扎根保德,卻能承載山西各地的文化記憶,成為連接表裏山河的聲音紐帶。
文旅融合:保德民歌的時代新聲
當《到保德來看黃河》在返場環節響起,舞台背景切換為保德黃河大峽谷實景:夕陽下的「剪刀手」回流段、棗林裏的採摘場景、遊客跟着民歌對唱的畫面,生動展現了保德民歌與文旅融合的成果。
「民歌是最好的文旅名片,它讓遊客不僅看風景,更能帶走關於山西、關於保德的聲音記憶。」演唱會現場,一位來自北京的聽眾熱情分享。
音樂會落幕曲《老鄉》中,馬嘯領唱,全場觀眾齊聲合唱,鄉音穿透劇場。這場音樂會的意義,早已超越一場演出——它讓保德民歌從「非遺遺產」變成「文旅資產」,從保德的田間地頭,走向山西乃至全國的舞台。正如馬嘯在謝幕時所說:「保德的民歌,是黃河給的禮物。我只是把這份禮物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片沃土上,有唱不完的好歌。」
從《詩經》裏的古老歌謠,到馬嘯音樂會的現代演繹,保德民歌始終在傳承中創新。如今,它不僅是黃土地的聲音記憶,更成為山西文旅走向全國的鮮活名片,在黃河濤聲中,唱響新時代的文化強音。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