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生活點滴】一滴醬油的聯想

2025-11-01 04:02:51 副刊

●羅大佺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七樣飲食日常物品中,醬油是最能勾連滋味與記憶的。它看似普通,實則藏着飲食文化的調味哲學,只是這份深意,我以前從未細品。若不是參加采風活動走進四川合江縣百年釀造企業永興誠,我仍會像從前一樣,在超市貨架上隨手拿起一瓶醬油回家,從未去想像它背後沉澱的時光故事。

穿過永興誠古色古香的木門,映入眼簾的是鋪着青石板的廣場和數百畝青草坪的曬場,十萬口陶缸整齊排列,遠遠望去,無邊無際;缸沿纏着褪色的粗麻繩,缸身印着模糊的年號,最早的幾口,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永興誠「五比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而今已榮獲「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自1918年創立至今,永興誠這份釀醬的手藝已傳了六代人,每一滴醬油裏,都浸潤着百年光陰的厚重。

一群人俯身看向缸內,深褐色的醬醪在陽光下泛着細膩的光澤,表面浮着一層薄薄的油花,那是遵循「五比一」黃金配比的黃豆與小麥,在時光裏發酵出歲月的故事。「五比一」這個品牌,來自於五斤醬醪取一斤醬油而得名。黃豆取其醇厚,小麥取其清甜,原料先經清水淘洗三遍,褪去泥土與雜質,再入大蒸鍋以柴火慢蒸,直到豆粒膨脹如珠、一捏即化,才帶着老作坊獨有的氣息,裝入陶缸,開啟三年「日曬夜露」的漫長旅程。

白日裏,陽光透過陶缸的微孔,給醬醪注入暖意,微生物在溫煦中活躍地分解着蛋白質與澱粉;夜晚,露水凝結的涼意讓醬醪沉靜下來,雜質緩緩沉澱,滋味愈發醇厚。這一曬這一露,便是整整1,095天,從春到秋,從晨到暮,匠人每天都要手持長柄木耙,順時針攪動醬醪,力度、速度都有講究,既要讓醬醪均勻受光,又不能破壞菌群的活性。這份日復一日的堅持,是機器流水線永遠無法替代的匠心,也是釀醬技藝最動人的底色。

我忽然想起童年時鄉下老家的廚房裏,那支標籤早已泛黃的玻璃醬油瓶,瓶口沾着淡淡的醬漬。每當炒青菜出鍋,母親總會拿起瓶子,倒出幾滴醬油淋上去,醬油順着菜葉的紋路滑落,瞬間香氣四溢。我也想起了我的大哥,30歲不到患了肺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已經病入膏肓了,家裏卻拿不出什麼好吃的菜餚給他嘗,每頓飯也就是在他碗中的熱米飯裏滴上幾滴醬油,而他也把這醬油拌飯吃得津津有味。如今站在這百年曬場,懷念的,不僅是醬油的鹹鮮,更是那份歲月的煙火味。

走出曬場,走進展廳,陽光斜照在老物件上:泛黃的賬本裏記着當年的釀造成本,生銹的鐵勺曾攪動過無數醬醪,還有一張黑白照片,記錄着第一代匠人挑着醬缸走街串巷的身影。玻璃展櫃裏,一瓶瓶貼着「非遺傳承產品」標籤的醬油整齊排列,瓶身上泛着溫潤的亮光。我感覺永興人釀的不是醬油,是兒時的記憶,是舌尖上讓味道回家的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