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十五五」 規劃建議的戰略縱深與產業機遇

2025-10-31 15:49:12 來論

文/任志強

2025年10月2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這份綱領性文件以系統性思維構建發展框架,圍繞新質生產力、金融強國、內需市場三大核心維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劃定清晰路徑,也為產業發展與市場投資指明方向。

一、新質生產力領航產業升級

《建議》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築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着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迭代升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強化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統籌科技創新平台基地建設。

《建議》圍繞新質生產力領航產業升級的部署,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方向指引,將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等具象目標嵌入現代化產業體系框架,既強調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以穩固產業根基,又通過鞏固傳統產業全球分工優勢、壯大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布局未來產業,形成「傳統提質-新興支柱-未來培育」的梯次產業生態,破解了產業升級中守底與突破的平衡難題。此外,《建議》將科技現代化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通過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強化創新體系效能,依託新型舉國體制實施超常規攻關突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卡脖子」領域,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既解決了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源頭供給問題,又通過產業鏈自主可控、產業基礎再造等舉措保障創新成果向產業效能轉化,最終實現科技突破-產業升級-生產力躍升的正向循環,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了科技賦能產業、產業支撐發展的堅實底座。

二、築牢金融強國制度根基

《建議》明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和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穩步發展期貨、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優化金融機構體系,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專注主業、完善治理、錯位發展。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穩步發展數字人民幣。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強化央地監管協同,豐富風險處置資源和手段,構建風險防範化解體系,保障金融穩健運行。

《建議》對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體現了系統性、前瞻性的制度設計,其核心在於通過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和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管理雙支柱,築牢現代金融體系的宏觀調控與風險隔離牆,確保政策意圖能順暢傳導至實體經濟。在此基礎上,以「五大金融」(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為精準導向,推動金融資源從傳統領域戰略性轉向服務國家長期戰略與新興產業,實現金融功能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深度轉型。

同時,資本市場的改革重點被提升至「投融資功能協調」這一根本性命題,通過提高制度包容性、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旨在構建一個能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形成與投資者回報良性循環的健康生態。近期召開的2025年金融街論壇監管層也密集釋放多項政策信號,證監會主席吳清講話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建設金融強國」的核心目標,將資本市場改革嵌入「科技自立自強-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戰略鏈條,既回應了當下國際資本配置與科技創新融資的現實需求,更着眼於構建科技、資本與產業的高水平循環機制,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支撐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載體。

貫穿始終的全面強化監管、構建風險防範體系以及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則為整個金融體系的創新與開放劃定了安全邊界,最終形成一個兼具資源配置效率、內在穩定性與國際競爭力的強大金融系統。既為制度創新劃定安全邊界,又避免系統性風險累積,整體形成穩調控、強功能、優基礎、防風險的制度閉環,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且富有韌性的制度保障,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對金融體系「安全與效率並重、服務與創新協同」的核心要求。

三、內需市場擴容提質

《建議》指出,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託。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統籌促就業、增收入、穩預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高質量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專案建設。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加強質量監管,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形成優質優價、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

內需市場擴容提質是驅動中國經濟向消費主導型轉型的戰略核心。《建議》圍繞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戰略依託的核心定位,構建起「提振消費築根基、擴大投資補短板、 破除壁壘暢循環」的內需市場擴容提質系統性框架,既深刻把握「內需驅動國內大循環」 的底層邏輯,又實現與金融強國建設、產業升級的深度協同。

在消費維度,通過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夯實居民消費能力、放寬服務消費准入培育新場景、清理汽車住房等消費限制破除需求梗阻,既推動「惠民生」與「促消費」雙向融合,又為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提供廣闊實踐空間,強化金融對消費升級的支撐;在投資維度,通過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機制、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既錨定「新型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開發」等戰略領域,又銜接專項債、REITs等金融工具,引導社會資本向有效投資領域集聚,破解投資效率不高、民間投資活力不足的難題;在市場環境維度,以破除統一大市場卡點堵點為關鍵,通過統一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基礎規則、規範反壟斷執法、降低物流成本,既消除要素流動壁壘、杜絕「內捲式」競爭,又為消費與投資營造良性競爭、高效循環的生態,確保內需循環的可靠性,不僅為消費和投資釋放了巨大空間,更從制度層面夯實了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可靠性與韌性。

總體來看,「十五五」規劃建議構建了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現代金融為支撐、強大內需為基礎的系統性發展框架。在供給端,規劃強調通過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傳統產業,同時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提升。在支撐端,規劃着力完善現代金融基礎設施與監管體系,通過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定向工具優化資源配置,並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以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為實體經濟注入高效穩定的金融活水。在需求端,規劃通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擴大有效投資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三重路徑,打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形成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各維度目標層層遞進、政策相互協同,為在複雜內外環境中穩步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確定性路徑。

(作者為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