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後。因此《建議》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多維度發力,既要築牢產業基礎,實現糧食安全與高效農業統一,又要構建多元投入與精準激勵的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更要統籌產業、生態、科技、社會協同發展,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與鄉村宜居宜業,為全面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
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此前在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七大主要目標,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優先補上的最大短板。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建議》提出,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加力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嚴守耕地紅線,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指出,《建議》強調夯實技術基礎,聚焦降本增效,築牢產業基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建議》提出,保護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和協同;加大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力度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的亮點在於構建多元投入與精準激勵的政策體系。投入機制上,「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將強化鄉村振興資金保障。例如,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賠付標準,能為農民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穩定種糧預期;對糧食主產區實施利益補償,可平衡區域發展差異。
激勵人才下鄉服務和創業就業
要素流動上,胡冰川稱,「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激勵各類人才下鄉服務和創業就業」是激活鄉村活力的關鍵。城市人才、科技、資金下鄉需配套激勵政策,如產業引導基金、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提升計劃等,讓要素流動從 「單向輸入」 轉向 「雙向循環」。
讓農業成為更具吸引力產業
《建議》提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逐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短板,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受訪專家認為,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需讓農業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產業,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將鄉村打造為生態宜居的詩意棲居地,從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激發鄉村內在潛力,煥發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與持久活力。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建議》還提到,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堅持精準幫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增強內生動力,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建議》重要表述
形勢研判:
●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後
《建議》重點方向:
●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鄉村振興投入力度不斷增強
●新華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