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鄺家陞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發展)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並設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標誌着北都區建設踏入新階段。在此政策背景下,筆者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率領的代表團,前往河北雄安新區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考察,深入了解城市規劃、高等教育與創科發展的融合之道。代表團成員包括五位政策局局長及一眾政府官員,工商金融界及高等教育界代表。
雄安新區建設被習近平主席形容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承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任;通州則聚焦行政與文化職能,市政府已遷入,並建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展現城市品質與功能整合的新典範。多所高校已在雄安規劃或動工設立校區,逐步形成「未來高教之城」的格局。
香港雖地少人多,但在特區政府與教育界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成就卓越,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具備教研實力、國際化優勢與網絡連繫。北都大學城的構想,不應僅視為校園擴建,而應以大學為核心,推動創新、產業轉型與社區融合。作為曾參與多個大型基建項目的工程師及大學管理層,我深明規劃必須具備遠見。北京的城市發展展現出強大的戰略視野與執行力,令人深受啟發,也為香港推動北都區建設帶來重要參考。
大學校園布局 打破傳統院系界限
數天的考察行程緊湊充實,其中參觀兩所頂尖大學的經驗,尤為北都大學城的發展帶來深刻啟示。
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展現了經過頂層設計、與城市深度融合的未來大學城典範。項目採取「整體立項、分期實施」原則,以滾動式發展推進,並廣泛應用智慧校園管理系統。北都大學城雖不必一步到位,但必須有清晰目標與路線圖,同時預留彈性空間,以適應未來發展需要。
校區以「一核、兩軸、多中心」為規劃框架,配合「五大學部」的學科布局,打破傳統院系界限,促進跨學科融合。這啟發我們思考:北都大學城應如何超越院校的簡單拼湊,真正推動跨學科、跨院校、跨界別,甚至跨國合作?
此外,通州校區在智能科技與人文關懷方面樹立了新標準。「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一站式學生社區,以及「拾光小屋」等自主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師生為本的細膩設計。北都大學城若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必須超越硬件建設,營造一個支持創新、促進交流、充滿歸屬感的多元社區。
在雄安新區,我們與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代表深入交流。校區位於啟動區,佔地約2,450畝,未來可容納3.5萬名學生,是首批疏解至雄安的大學之一,目前已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校方感謝中央支持,並指出雄安校區將與北京校區互補協同,推動京津冀教育資源整合,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雄安校區專注新興學科與應用研究,與北京校區的基礎研究形成互補,透過師資共享、課程協作與科研聯動,打造一體化教研平台。其戰略定位不僅在支援雄安創科與產業發展,更肩負培育區域人才、促進教育均衡、優化國家大學布局的重要使命。
須全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這次考察之旅,讓我們見證大學城如何成為區域發展的戰略樞紐。就北都大學城的發展,我提出三點思考:
格局之變:我們應以長遠思維,將大學城視為生命體,規劃必須與產業布局、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等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北都的大腦及心臟;
模式之新:大學城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產生化學效應,創造嶄新的制度及環境,讓知識、人才及資源流動增值;
動能之源:大學城應成為香港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既要解決產業結構、人才發展等深層次問題,更要輻射大灣區、服務國家戰略。
香港科技大學期望積極參與北都大學城建設,憑藉30多年在創科教育、研究及產業轉化的經驗,加上廣州校區的跨境辦學實踐,致力打造開放、協同、可持續的「教育+創科+人才」生態圈,並推動「留學香港」品牌走向國際,成功的關鍵在於突破傳統框架與高效執行。科大願與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攜手,落實北都大學城藍圖,共同推動香港教育邁向新里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