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黃艾力、譚旻煦)「重走滇緬公路」媒體團第三日(29日)繼續沿滇緬公路前行,來到位於大理州雲龍縣境內的功果橋,這座橫跨瀾滄江的鋼索吊橋,曾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在日軍狂轟濫炸中鑄就了「炸不斷、打不垮」的抗戰傳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封鎖中國沿海,滇緬公路成為唯一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全長959.4公里,大理段全長321公里,佔國內段三分之一。線路跨漾濞江、瀾滄江,越天子廟坡、博南山,翻越五座海拔落差超千米的險峰。沒有機械,沒有炸藥,大理地區每日投入民工超6.9萬人,佔全線民工總數三分之一以上。雲龍、漾濞等縣犧牲尤為慘重,雲龍縣僅在52公里路段就有五六百人犧牲。
1938年6月,首座功果橋(鋼索吊橋)通車,載重僅5噸。為滿足戰時需求,1940年11月,載重10噸的昌淦橋在上游700米處建成。然而,這兩座橋很快成為日軍轟炸目標——從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軍出動飛機242架次,投彈近千枚,兩座橋體彈痕纍纍。
日軍顯然低估了中國人民的韌性:工程人員用汽油桶搭建浮橋,將幾十個油桶連成浮渡系統,日渡車最高達235輛;民工們頂着空襲,僅用兩個月便修復昌淦橋,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斷絕運輸」的狂言。
站在橋頭,席席江風吹來,彷彿還能聽到那段歲月的烽火之聲。媒體團成員紛紛表示,站在橋上聽着堅守功果橋的歷史,震撼人心,要把這樣的歷史和精神講給更多的人聽。
媒體團下午離開大理前往保山,繼續探訪滇緬公路上的烽火歲月。
「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活動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聯合開展,將持續到11月1日,其間媒體團將到訪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活動旨在全方位展現滇緬公路的歷史貢獻與其承載的時代價值,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