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將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專家認為,在重要綱領性文件中,罕見使用「採取超常規措施」這種新提法,顯示中國五年內對集成電路等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問題「志在必得」,這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軍令狀」,凸顯出國家意志、制度創新與資源組合三位一體集中力量實現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決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劉英研究員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超常規」意味着突破常規政策範疇,體現國家層面對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空前決心和資源傾斜。這是以「勢在必得」的意志解決重點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如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的攻關,可以理解為通過制度、機制和組織模式的重構,打破傳統科研路徑依賴,依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超常規三維度
劉英認為,可以從三個維度解讀「採取超常規措施」。首先是資源配置方面,從分散支持轉向國家戰略聚焦,集中資金與要素優先配置,突破所有制壁壘,整合央企、國企、高校及科研機構力量。在組織機制方面,可以從項目制轉向「戰區制」和「軍令狀」模式,建立揭榜掛帥與賽馬機制並行體系,創新攻關組織形態。在政策工具方面,結合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強化戰略干預,採取包括強制採購、知識產權強保護等措施。
凸顯時間緊迫性
五年規劃內採取「超常規措施」,更凸顯出時間的緊迫性。劉英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將核心技術攻關周期進一步壓縮到5—8年,實現更多並跑領跑的跨越。「這標誌着中國科技攻關進入全新階段,以超常規手段應對高端技術領域的複雜挑戰,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制度保障」,劉英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引育世界優秀人才。劉英認為,這一新的人才政策是建立在「超常規措施」關鍵技術攻關背景下的系統性措施。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有望打破以往「碎片化」「臨時性」的引才模式,構建起覆蓋青年科技人才、領軍人才的「綠色通道」,歡迎全球頂尖人才長期在華發展。此外,「引育」世界優秀人才的表述,凸顯了「引進」與「培育」並重的戰略思維。這不僅包括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也強調通過中國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國家交叉學科中心、校企協同機制等渠道自主培養本土高端人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