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28日對外公布,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章節中,提出要「鞏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東省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告訴香港文匯報,未來五年,大灣區要鞏固國家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地位,關鍵在於練好「內功」,發揮制度優勢與科技創新潛力。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張莉亦指出,大灣區應該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並分工合作,破解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建議》提出,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扎實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促進東中西、南北方協調發展。鞏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現代化城市,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能級。
善用「一國兩制」互補優勢
「相比京津冀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中的獨特優勢,正是『一國兩制』賦予的制度彈性。」黎友煥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大灣區應善用這種制度互補優勢,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區域經濟穩定發展。「大灣區應強化區域分工協同,形成差異化功能布局,讓三地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大潛力。」
黎友煥表示,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有堅實基礎。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和全球製造業重鎮,已形成以電子信息、汽車、家電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構建了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近年來,「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成效顯著,區域研發投入強度接近世界前列,今年更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登頂第一。
不過,黎友煥亦坦言,大灣區的發展仍存在一些短板。香港科研實力雄厚但產業化能力不足,廣東創新生態活力充沛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產學研協同效率有待提高。三地在法律、稅收、數據流通等方面仍存在制度差異,影響要素自由流動;而在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較大,這些都是「十五五」期間需重點突破的難題。
建創新聯合體加速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也是未來五年的突破口。」黎友煥指出,大灣區應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依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和前沿交叉平台,搶佔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先機。
黎友煥注意到,《建議》中提到的「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集成攻關「卡脖子」技術任務,與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方向高度契合,應抓緊落實。為此,黎友煥建議, 大灣區可以建立概念驗證及中試平台,鼓勵鏈主企業牽頭,與三地高校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觀經濟學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莉28日則撰文指出,作為三大動力源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應推動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加強「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發揮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
她建議,通過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分工協作,形成「廣深研發+周邊製造」等協作模式,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並分工協作,破解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建議》重點表述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發展,培育發展若干區域性中心城市,更好發揮跨區域聯結型地區支撐帶動作用。
●鞏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加強重點城市群協調聯動發展,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高效協作。
●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推動戰略性產業、能源資源基地等布局優化。
●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來源:新華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