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倪巍晨 上海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要求,穩慎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全面提升人民幣計價、支付、投融資、儲備等國際貨幣功能。持續推進自主可控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和發展。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昨日指出,美國特朗普政府掀起「關稅戰」及「脫鈎」措施,加速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機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加速增長、跨境貿易和投融資過程中對人民幣需求不斷增加,客觀上極需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報告對於全面提升人民幣國際貨幣功能的要求,順應市場實際需求。
統籌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
報告介紹,中國統籌推進人民幣清算行布局優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雙邊本幣互換、重點企業領域地區人民幣使用、境外主體人民幣融資取得積極進展。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大跨境收付幣種、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人民幣國際化下階段應側重提升「可自由使用性」和「資產配置屬性」。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應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讓海外投資者能更便利地將人民幣自由匯出和匯入。他建議,推出國債、金融衍生品等,多元化和高流動性的人民幣計價資產,吸引各國央行、主權基金等將人民幣作為儲備或配置貨幣。同時,未來可利用央行數字貨幣特性,探索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資源貿易中進行更高效安全的跨境結算。
鄧宇表示,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戰」平衡其貿易和財政「雙赤字」,但該策略短期無法覆蓋美國巨大的債務赤字,反而加速美元的衰退進程,及全球範圍「去美元化」浪潮,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機遇。他建議,擴大人民幣債券發行、增加人民幣互換規模,研究推出更多與人民幣掛鈎的資產,包括開放人民幣國債、提升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交易規模、完善數字人民幣基礎設施,以及推進數字人民幣國際化營運等。
滬港協同有利人民幣國際使用
人行的報告指出,多渠道、廣覆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基本建成。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主渠道作用日益凸顯,商業銀行行內跨境支付系統有效補充,非銀支付機構跨境零售支付網絡遍布全球,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持續營運。此外,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實現互聯互通,與日本、韓國等9國二維碼支付實現互聯互通。報告還強調「推進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今年6月陸家嘴論壇期間,上海與香港簽署《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涉及6方面38條舉措,希望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要求。上述方案明確,鼓勵滬港金融機構共同開發適應離岸經貿資金需求的金融產品,推動更多貿易主體選擇人民幣作為支付結算貨幣等。
鄧宇強調,滬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已有政策部署,未來更需推動落實,包括促進上海離岸自貿債的發行,促進「點心債」的發行和投資。同時,依託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擴大使用人民幣資金業務安排,鼓勵兩地金融機構和企業增加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及搭建更便捷高效安全的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平台,持續增加更多人民幣跨境應用場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