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有幸獲得研究資助局撥款,開展了一項三年期的研究計劃:「實踐導向的電影教育及院校:價值、方法、傳遞模式。」其背後理念是:如果想讓電影為社會創造全方位價值,我們必須關注電影人的成長之路,以及掌握這種注重實踐的教育體系蘊含哪些價值觀。
為探討電影人發展的多元路徑,我考察了許多實踐導向的電影教育現場,包括西方獨立製片式電影學院、綜合型大學的電影學院、設於國際影展內的新人培育實驗室、非洲與中東地區的非傳統電影學校,以及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攜手合作的人才培育計劃。通過跨國人才發展研究,我發現許多常見的挑戰:經濟、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總是讓合作變得棘手。
儘管目標是建立平等的夥伴合作關係,但現實中這種平等合作卻難以貫徹。
2024年7月,我新獲香港教育大學聘任,要為學生設計一項國際體驗學習計劃:30名來自教大不同學院的學生,遠赴東非桑給巴爾進行一周的學習之旅。
在當地,教大學生與五名來自桑給巴爾與坦桑尼亞的學生組成生活學習社群,並在五位當地導師及教大教師團隊指導下,進行各種議題導向的創意項目,包括音樂、視覺藝術及電影製作。
這次體驗式學習,不僅體現了我之前的研究所得,也開拓了新的研究面向。教大與桑給巴爾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可謂「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亦反映了中國對坦桑尼亞長期發展支援的歷史。例如,當年連結坦桑尼亞與贊比亞的坦贊鐵路項目沒法得到世界銀行出資時,北京提供了所需援助;1967年,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會談,會後正式簽署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協定。教大團隊發現,當地民眾至今依然記得中國的貢獻,這為推動跨國文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在桑給巴爾期間,我們深切感受到教大學生與當地學生、創作者熱衷於「具變革意義的合作」—這種合作能建立中國與東非之間的穩固聯結。參與是次非洲體驗的教大學生回港後,都渴望持續與非洲大陸保持聯繫。
我堅信,教大在桑給巴爾推動的跨國文化合作,有助於培養擁有全球視野的公民,他們將會更了解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無論是過去或現今所扮演的角色。非洲54個國家中已有53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未來文化交流的機會相當多。與此同時,許多有趣的研究議題亦隨之湧現,我們亦將進一步去探索。
●樂美德 香港教育大學電影與媒體學講座教授、 文學及文化學系系主任
(註:本篇文章原文為英文,如有任何歧義,以英文原文為準。感謝鄒文律博士協助翻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