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路政署自研「雙系統」速應對極端天氣 7月底以來緊急控制中心啟動12次 處理個案5600宗

2025-10-29 04:24:02 香港
●署方為隧道加設超聲波水位監測及閉路電視系統,向緊急控制中心傳送行人隧道內的即時資訊。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今年7月底以來,路政署緊急控制中心處理個案數量激增至約5,600宗。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極端天氣頻繁對道路安全構成挑戰。路政署數據顯示,2020至2022年及2024年,平均每年處理400多宗道路事故;然而今年7月底以來暴雨連綿,天文台在17日內五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打破歷史紀錄。在此期間,路政署緊急控制中心啟動12次,處理個案數量激增至約5,600宗。為提高應對極端天氣效率,路政署自行研發「電子個案處理系統」實現全自動接收政府熱線1823轉介或承建商巡查發現的個案,以及自行研發「颱風巡邏隊監察系統」,讓控制中心即時掌握巡查的進度,適時調配人手,透過科技賦能應對惡劣天氣,將對市民的滋擾和財物損失減到最低。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路政署現時有4個緊急控制中心,當天文台預警即將會懸掛八號或更高颱風訊號,發出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或山泥傾瀉警告信號時便會啟動。早前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署方動員近200個應急小組,包括超過1,000名職員及承建商工人,全力處理道路塌樹、水浸等緊急情況。

積極引入科技 監察預警風險

該署亦積極引入多項創新科技,路政署助理署長(新界區)陳維德表示,署方已在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及大埔河沿岸水浸風險較高的低窪地帶,為16條行人隧道安裝「行人隧道水浸警告系統」。當隧道內的水位超過預設高度時,入口燈箱會顯示警告信息,提示行人止步。署方同時為隧道加設超聲波水位監測及不含錄影功能的閉路電視系統,向緊急控制中心傳送行人隧道內的即時資訊,加強水浸監察,適時調配人手跟進。

陳維德說,路政署自行研發的「電子個案處理系統」現已實現全自動化接收1823轉介或承建商巡查發現的個案。他形容,系統運作類似外賣平台派單模式,承建商能有效分配工作予前線人員,並透過即時上傳的現場照片,讓路政署迅速掌握實況。

此外,署方另一套自行研發的「颱風巡邏隊監察系統」,可讓控制中心即時掌握巡查的進度,以及發生水浸、塌樹、路陷等緊急事故的精確位置,以便適時調配人手。

在應對大型山泥傾瀉時,署方會利用無人機接近斜坡等危險環境,讓執勤人員可安全、快速及精準地獲取測量數據。陳維德舉例,今年8月初黑色暴雨期間,新娘潭路發生山泥傾瀉,署方利用無人機測量後,掌握受影響面積範圍,加快後續維修安排。

透過跨部門協作,路政署緊急控制中心與天文台、渠務署、民政事務處、環境保護署及土力工程處等保持緊密聯繫,運作期間會將最新的路面阻塞情況及緊急事故跟進等資料發送給保安局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及運輸署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為政府全面處理緊急事故提供支援。

三招應對極端天氣減擾民

路政署維修工程師陳蔚賢補充說,面對極端天氣對公共道路帶來的挑戰,署方以下列三大策略應對。

在防患未然方面,每年在颱風季節及雨季來臨前,署方會提前準備,預先檢查較高風險道路、構築物、路旁斜坡的排水設施,特別是巴士總站及巴士廠附近道路的排水設施。

在災後復原方面,路政署會根據公共道路的重要性,按緩急輕重次序搶修,將對市民的影響減到最低。

至於緊急應變方面,控制中心在惡劣天氣期間會全程運作,統一協調資源調派。9個維修承辦商在全港約50個地點隨時候命;在八號風球「落波」前及安全的情況下,承建商的50隊巡邏隊會巡查主要道路及巴士路線,再按交通需要,編排優次進行清理或緊急維修。

陳維德說:「目標是希望雨停後、風停後,全個社會能盡快復常,將對市民的滋擾和財物損失減到最低。」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