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松嶺 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台灣研究院教授
在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這既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再次重申,更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堅決回擊。中國人不懼風浪、不懼干擾,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展現出歷史自信、法理定力與戰略定向。
制度化紀念台灣光復,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非法統治被徹底終結、台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歷史定論。1945年10月25日,台灣正式重歸中國版圖,這一事實在法理上不容挑戰,在歷史上不容篡改。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就是要在國家法定層面再次固化這一不可動搖的史實。
對「台獨」零容忍 抵制外力干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共同的偉大榮光。」這是對歷史的高度凝練與深刻詮釋,也是對當前島內「去中國化」逆流的有力反制。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不斷篡改教科書、否定光復歷史,甚至稱之為「戰後接收」,試圖偷樑換柱、偷換概念來瓦解台灣民眾對中國歷史的認知。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釋放了中央對「台獨」絕不留空間、對統一從不動搖的強烈信號。王滬寧在講話中指出,要「共護抗戰勝利重大成果」「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這一連串的政治定調,層層遞進,直指根本。它是對島內「台獨」勢力的當頭棒喝,也是對外部干涉勢力的嚴正警告。「台獨」不是一個所謂的「主張」,而是對中國國家主權的挑戰,是對台海和平穩定的破壞。設立紀念日,就是要將「台獨」伎倆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將國家主權立場以法律形式、制度形式、政治形式牢牢定格。講話所體現出的,是一種不退讓、不模糊、不含糊的鐵一般意志,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戰略清晰。
王滬寧的講話還重申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不僅向台灣廣大民眾釋放善意,也是大陸對兩岸前景始終堅持的方向。「台獨」分裂行徑終將失敗,兩岸統一是歷史的潮流、民族的宿命,更是國家的堅定戰略。其講話提到「廣泛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同憶歷史、捍衛成果、守護家園、共創未來」,昭示中國推進統一的路徑是理性而堅實的,是政治定力與戰略耐心的統一。值得注意的是,講話中特別強調國家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鞏固了國際社會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普遍共識」。這是對近期個別西方勢力借台灣議題挑釁中國底線的有力回應。在國際法與國際政治格局中,一個中國原則不可撼動、台灣地位無從質疑。
深化兩岸交流 增強台胞歸屬感
深化兩岸交流融合,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王滬寧在講話後半部分着重強調要「深化兩岸交流融合、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共享祖國統一美好前景」。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指向的戰略部署,表明中國在制度反制「台獨」之餘,更加重視爭取民心、凝聚共識的實際作為。
設立紀念日的意義不應止步於紀念,更要延伸為推動。紀念光復,不只是回望歷史,更是喚起現實中台灣民眾對民族歸屬感的再認識。特別是廣大台灣青少年一代,應通過這一節點,重新理解自身與祖國的連結,從台灣光復的歷史中找尋民族認同的根,從兩岸融合的現實中找回未來發展的方向。
當前,內地正大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為台灣同胞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機遇與空間。這些政策的實施,正是將講話精神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及的民心工程。紀念活動將為這些融合舉措提供更強的正當性與政治背書,將在輿論層面製造對「台獨」話語的持續衝擊。
歷史不會為「台獨」讓路,法理不會為分裂開口,人民不會為謊言買單。紀念不是儀式性的緬懷,而是實打實的國家主張。中國,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迷失未來。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