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日本多地的野生熊隻通常僅在森林及其周邊活動,然而今年以來,日本多地都有熊隻頻繁現身人口密集區域,甚至包括火車站、住宅區和公園等地。《朝日新聞》等日媒引述動物學家分析,熊的活動範圍持續擴張至人類生活核心區域,甚至其行為模式都或因與人類頻繁接觸發生變化。
橡實欠收影響覓食習慣
北海道綜合研究機構能源環境地質研究所札幌市高級顧問釣賀一二三表示,在日本活躍的棕熊和黑熊是雜食動物,日本東北部今年橡實欠收,這是當地棕熊的主要糧食,許多棕熊為覓食擴大活動範圍,更多與人類接觸。釣賀也稱,日本近年許多人類遇熊襲傷亡個案,都是人類認為棕熊在某些地區不活躍,在當地卻與熊意外相遇,引發衝突。
日本東北部岩手大學動物學副教授山內貴義指出,部分熊隻接觸人類後,已經習慣覓食農作物、垃圾或家畜飼料等,甚至有熊隻為此改變冬眠習慣,在冬季也外出覓食。山內警告,這種「不冬眠的熊」可能成為新常態,許多熊隻偏好人類住宅周便的柿子樹等果樹,「柿子成熟期長,果實掉落後在積雪覆蓋下能長期保存,這意味在東北部,熊即使在冬天也能覓食。」
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專家大西尚樹分析,雖然暫無研究證實,日本的野生熊隻是否將人類視為食物來源,但動物學家擔憂熊透過與人類頻繁接觸積累經驗,已經形成「人類不如想像中強大」的概念。大西擔心這種學習行為持續發展,恐導致熊類從防衛性反擊轉向主動攻擊人類,改變人熊互動模式。
日本生態研究者佐佐木俊尚也警告,日本的野生熊類歷史上極少食人,然而單是今年,岩手縣已連續發生3宗熊隻傷人,甚至啃食人類個案,顯示熊類行為模式正在改變。在秋田、岩手等日本東北部地區,此類熊隻的數量逐漸上升,若人類被熊主動視為獵物,傳統防熊措施可能失效。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