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規劃建議」)在港澳的部分指出,要「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明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加強港澳與內地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分析稱,從政策表述看,港澳被視為國家「雙循環」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節點,「外循環」方面,將保持香港作為連接國際市場和資金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內循環」方面,將通過加強港澳與內地的經貿、科技合作,推動資源要素更高效流動。●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巍晨上海報道
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發揮港澳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斷彰顯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規劃建議明確港澳的功能化、差異化「經濟戰略錨點」。香港被賦予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任務,並新增「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重任,預示香港經濟發展引擎將從傳統服務業,向「金融+科創」雙輪驅動轉變。澳門的核心任務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預計未來將重點發展現代金融、中醫藥、文旅會展等。他補充說,無論是金融抑或科技,最終都是人才的競爭。規劃建議提出「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實現未來五年港澳所有經濟目標的根本保障,釋放了中國通過政策便利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到港澳發展的強烈信號。
惠及港澳經濟政策或加碼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坦言,此前中央強調「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規劃建議特別提到「促進」二字,表明國家對港澳經濟更為重視,並提出了更高目標,未來料有更多惠及港澳經濟的政策,包括一系列惠及港澳的高水平開放、「互聯互通」機制等,後續有望迭代更新,藉此提升港澳經濟的韌性和競爭優勢。
在鄧宇看來,中央對香港的金融、航運、貿易、科創等領域發展有較全面的政策部署,旨在發揮香港國際化和開放合作的窗口平台作用,藉此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以及服務內地企業「出海」等。他提醒,2025年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已提到包括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等,呼應了中資企「走出去」浪潮,反過來也有益於香港的經濟和金融發展。
宋清輝認為,全球地緣政治和金融競爭加劇背景下,規劃建議提及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等同於賦予香港金融市場極高的政策確定性和信任背書,有助於增強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發展的信心。至於澳門,按規劃建議要求,未來料建立「非博彩驅動」的新財政收入和就業支柱,藉此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預計澳門現代金融、大健康、高新科技等新興產業將有更好發展前景。
倡從三個方向發力拓創科
展望未來,鄧宇相信,香港可從三個方向發力,落實中央賦予的「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任務。首先,研究完善中長期規劃及配套政策體系,盡快研究制定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其發展遠景目標,促成新型工業投資創業氛圍,堅定新型工業及創科發展策略。其次,優化整合現有各項配套政策,包括優化產業基金及資助計劃,研究實施研發投入稅收減免、知識產權收入優惠等政策便利,助力製造和初創公司在技術、資本和供應鏈布局方面做好前瞻性管理,增強企業投資發展信心。最後,建議特區政府統籌公共部門、企業行會、研究智庫等合作,定期發布新型工業進展及策略報告,搭建產學研平台,優化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及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宋清輝建議,香港應盡快將更多內地大宗商品期貨、跨境ETF納入「互聯互通」範圍,大力推動與內地在跨境數字貨幣應用、綠色金融標準、數據跨境流動等基礎設施的相互聯通。同時,香港可進一步簡化和加速科研資金、實驗樣本、醫療數據等關鍵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流動審批程序;積極鼓勵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在內地落地轉化,並由大灣區內產業基金提供試驗證和產業化資金。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