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任務。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全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部署更成體系,「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構成的「四個力」框架,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完整的戰略指引和制度保障。她還提到,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透過「軟融入」轉向「走進去」是趨勢。香港可搭建場景式「文化飛地」,助國際友人在香港就能直觀感受內地文化。
郭媛媛表示,全會明確提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三個根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三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穩固支撐。這三維根基的確立,讓文化建設既有理論引領,又有文明底蘊,更有技術賦能,方向清晰。
傳承發展中華文明 活化利用成關鍵
「全會將創新創造放在突出位置,凸顯了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郭媛媛表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需着力破解兩大關鍵問題。一方面要摒棄文化產品化過度傾向,讓文化回歸社會生活,成為融入日常的內容與狀態;另一方面要打破一些體制機制壁壘,運用信息技術為民眾參與創新創造提供更多助力。
「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滿足人民對更高質量文化生活的需求,讓文化成為生活基礎和精神嚮往。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更多的努力。」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郭媛媛認為,除了做好保護傳承,活化利用與開發已成為關鍵方向,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華文化滲透到生活各領域提供了充足條件,讓中華文明成為全民共建、共享、共創的精神資源。
模式從「走出去」轉向「走進去」
在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方面,郭媛媛表示,以前「走出去」的傳播模式常因外在於當地文化而難以被深度接受,轉向「走進去」是趨勢。核心在於推動中華文化與所在國、所在地文化的嵌入融合,尊重當地文化接受習慣與興趣,借助網絡技術優勢,找到「軟融入」「軟傳播」途徑,實現有效傳播。同時,通過在當地建設文化中心等「文化飛地」建設,強化文化傳播的體驗感、沉浸感與互動感,讓文化與個體成長、日常生活深度交融,才能產生更多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她還提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議內地文化資源可借助香港搭建場景式「文化飛地」,讓國際友人與遊客在香港通過「文化飛地」就能直觀感受內地文化,獲得文化的在場感,激發了解興趣與深入學習的意願,讓文化成為生活,成為可感、可看、可沉浸的場景。這一系列設計不僅能讓香港的窗口作用落到實處,更能促進內地與香港的深度文化交流融合。
同時,在數字文明的加持之下,針對Z世代青年更加追求「好聽、好看、好玩、好磕、好受」的情緒經濟特徵,郭媛媛建議,香港在文化傳播方面,可探索更具創新性的路徑,更有新意的模式,契合青年群體的文化消費習慣,開闢傳播新路徑。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