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在當前國際經貿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企業融資策略正積極轉向科技自主與資本多元化,以提升營運韌性與適應能力。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政策,特別在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強化財政與政策支持,此舉不僅協助企業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更拓展了多元融資渠道。例如,多家創新企業選擇在香港交易所排隊上市,聚焦新經濟板塊,成功吸引全球投資者資金投入,加速研發進程與市場布局。
這一策略不僅體現企業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戰略智慧,更能有效分散單一市場或融資來源的潛在風險。動態能力理論強調,企業需持續調整資源配置以適應環境變化。回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區域企業透過跨境上市重塑資本結構的經驗,印證了此類策略的實效性。透過強化科技自主,企業不僅能提升內生創新能力,更能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從而提高市場估值,為股東創造持續價值。這種模式的重要啟示在於,企業管理者應將融資視為戰略工具,透過多元化布局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成長動能,以全新視角看待貿易挑戰,推動產業升級與全球競爭力提升。
併購與債務重組 成管理核心機制
在當前全球經濟波動加劇的環境下,併購與債務重組已成為企業資本管理的核心機制,能有效優化資源配置與風險管控。根據Modigliani-Miller定理(1958年),在理想市場條件下,資本結構不影響企業價值,但現實中的稅盾效應、代理成本與信號理論等因素,促使企業持續追求最適債務股權比例。
實務中,企業可透過股份轉讓或金融資產收購等方式,調整資本配置,實現多元化並控制財務槓桿風險。這一理論框架表明,稅務優化與適度槓桿能提升股東回報,同時避免過度負債導致的流動性危機。管理層需審慎平衡股東與債權人利益,透過重組程序化解潛在衝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併購策略曾協助多家企業整合供應鏈,快速恢復盈利能力的案例,提供了有力佐證。這一經驗給予企業的重要啟示是:債務管理不僅是成本控制手段,更是戰略重塑的重要槓桿。企業應從多維度審視重組機會,結合政策支持推動產業鏈升級,從而提升企業估值與市場信心,在變局中保持可持續發展態勢。
全球布局 防禦及增長兼顧
面對地緣政治與經貿環境的持續變化,企業資本管理亟需納入全球視野,着重風險分散與債務可持續性,以把握潛在機遇並提升整體估值。當前國家政策嚴格管控隱性債務增長,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同時鼓勵企業探索海外債券發行與管理團隊國際化等策略,例如引進具跨文化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以深化全球合作。從投資組合理論的實務應用角度,企業透過地理布局與資產類別的多元化,能有效降低系統性風險。管理層應將風險視為雙刃劍,從宏觀經濟周期視角審視債務結構,結合科技發展趨勢,優化資本成本並開拓新興市場。這種戰略視野不僅強化企業韌性,更提供創新視角:將全球布局同時作為防禦性策略與增長引擎,在動盪環境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