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教普通話,總能在課堂上收穫「快樂源泉」。我的學生們很可愛,他們的「港普」常讓人忍俊不禁。最經典的莫過於放學時,那句響亮的「老師,我走先」,我都會笑着回應:「應該說老師我先走啦!」
這個「先」字,就像一把鑰匙,背後是粵語和普通話語法世界的一扇大門。這篇文章就帶領大家穿越這扇門,將他們從「我走先」的地道港式思維,引向「我先走」的標準普通話表達。
粵語習慣讓「先」「多」「少」這些詞跟在動詞後面。而在普通話裏,它們必須「衝鋒在前」。這不僅僅是「先」字的問題。
有一次課堂,我讓學生用普通話描述如何沖一杯奶茶。學生說:「老師,要落糖先,再落奶。」我立刻抓住了這個絕佳的教學時機。我告訴他們:「在普通話的世界裏,指揮動作順序的詞,就像隊伍的領隊,必須站在最前面。所以,我們要先放糖,再放奶。」為了加深印象,我用一個「詞語排隊」的遊戲來輔助教學,我發出指令,如「吃水果」「看書」,學生必須迅速反應,說出「先吃水果」「多看書」。幾輪遊戲下來,學生在快樂中,慢慢把「狀語前置」的語感記在了心裏。
另一個「卡殼」的難點,是「我給你書」和「我畀書你」的語序之爭。粵語邏輯是「把東西給出去」,所以是「物」在前,「人」在後;而普通話的邏輯是「對一個人做某事」,所以必須是「人」在前,「物」在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送快遞」的情境。讓學生扮演快遞員,必須用普通話對我說出完整的句子才能成功「派送」。果然,學生拿起一本書就對我說:「老師,我給書你。」我並沒有立刻糾正,而是開玩笑說:「你是要把書給我,還是要把我送給書呀?」在輕鬆的氛圍中,我解釋道:「普通話裏,我們永遠先關心人給你什麼,記住先人後物的原則,就不會錯。」經過訓練,正確的句子很自然地就從學生嘴裏說出來了。
在笑聲中搭建語法橋樑
教語法,尤其是對方言區的學生,最忌枯燥的條條框框。與其告訴他們規則,不如讓他們在真實的互動中,自己體會差異。從「我走先」到「我先走」,從「給錢你」到「給你錢」,這不僅僅是詞語順序的調整,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
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成為這座語法橋樑的搭建者,用耐心、智慧和一點點幽默,引導他們平穩過渡。當學生終於能下意識地說出標準的句子時,那份成就感,便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回報。
●何譽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