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打開羅湖區街道圖,你會發現一個形若鑽石的地塊鑲嵌在中心位置,彷彿連接各街道的樞紐,那便是翠竹街道。翠竹路南北貫穿,串聯起熙熙攘攘的都市繁華,也見證着這片城區非同尋常的蝶變之旅。
翠竹街道成立於1983年底,是深圳市最早成立的街道之一。轄區面積3.45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約14萬人(戶籍人口約8萬人),下轄10個社區。其中新村、水貝兩個社區同時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組建的實業股份公司,即所謂「城中村」。兩個城中村一東一西坐落在街道兩邊,中間區域則是高樓林立的嶄新城區。以前村民的居住點成為城中村,而新城區在舊村落的耕地田園上拔地而起,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一個普遍現象。
水貝社區的黃金珠寶產業,是翠竹街道最張揚的名片。但就整個街道而言,還有着更豐富的存在。這裏不單以黃金珠寶城享譽天下,也是一片獨具特色的醫療教育城、人文煙火城。
水貝村口的鑲金石牌坊,據說是深圳一千多個城中村牌坊中最富麗堂皇的。牌坊前豎一金黃色大水貝,口中含着一顆「大珍珠」,在村口的公園裏也醒目地窩着一個泥塑水貝。透過這些標識,水貝村作為「中國珠寶第一村」的特別定位和自豪感躍然而出。水貝是一個自帶珠光寶氣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以為這裏曾經是養殖珍珠的地方。其實不然,水貝村原名「水背村」,意為建立在水塘之後的村莊。當地人圖方便,將「背」簡寫為「貝」,無意中成就了一個產業預言。
水貝村在黃金珠寶界得享盛名,完全是改革開放深圳奇跡「無中生有」的結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水貝村因臨近羅湖口岸吸引了不少港商,一批「三來一補」企業相繼入駐。1998年以後,隨着國家對黃金珠寶管理逐漸開放,水貝的地理環境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成為承接香港及東南亞金銀珠寶產業轉移的巨大窪地。水貝金飾物美價廉,坊間有「按斤買黃金」的說法,商戶則自喻為「黃金的搬運工」。一個全國規模最大、發展水平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黃金珠寶集聚區在此形成,鼎盛時期聚集了近50個自主珠寶品牌、21個中國馳名商標、23個中國名牌。在黃金珠寶產業的帶動下,翠竹街道成為日均客流超八萬人次的消費旺地。特力珠寶大廈、特力金鑽大廈、水貝國際中心、水貝壹號、水貝金座、水貝銀座、興龍黃金珠寶大廈比肩而立,人稱「水貝七子」。七座大廈負一樓巧妙貫通,顧客彷彿置身於巨大的珠寶宮殿,讓人嘆為觀止。
在設計、生產、消費一條龍呈現的基礎上,深圳珠寶博物館更是畫龍點睛,讓你深度領略珠寶藝術的魅力。博物館位於繁華的金展珠寶廣場,是全國第一家以珠寶為主題的公共專題博物館。館內常設自然之寶、物佩之美、設計之光、深圳之路、灣區之夢等五大展區,你可以在這裏一睹珠寶界「五皇一后」——鑽石、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金綠寶石和珍珠的璀璨風華,亦可欣賞到歷經2,000多年鏨刻工藝傳承的金雕藝術品。在珠寶體驗區,遊客近距離接觸和體驗珠寶,VR技術則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珠寶的歷史文化和製作工藝。
產業的繁榮近乎傳奇,民生亦不遑多讓,尤以雄厚的醫療和教育資源為人矚目。地處翠竹街道的深圳市人民醫院,始建於1946年,目前仍然是全市綜合實力最雄厚的醫院。街道轄區內共有4家市屬公立醫院,佔全市四分之一,並星羅棋布地分布着7家社康中心,共同編織起一張守護市民健康的醫療網絡。全市首家託育綜合服務機構——羅湖區託育綜合服務中心,由羅湖醫院集團(羅湖區婦幼保健院)運營,亦坐落在翠竹街道。從呱呱墜地到古稀耄耋,翠竹居民在便捷、優質、普惠的醫療康養服務托舉下,體驗着「最小生活半徑」裏穩穩的幸福。
信步翠竹街頭,你可以在小小的區域內看見3所中學、6所小學、15所幼兒園。其中,深圳中學初中部作為深圳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尤其搶眼。除了基礎教育,職業培訓也頗有特色。水貝夜校被譽為「家門口的能量超充站」,匯聚了羅湖工匠、羅湖匠師等業界翹楚,更有中國地質大學的資深教授及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加盟。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不同背景的珠寶從業者和愛好者來到這裏,交流探討珠寶知識,學習使用AI技能,參加工匠文化體驗實訓,盡享「培訓+就業」的閉環服務。
此外,處處漫溢的人文煙火氣,讓你在感受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品味市井生活的雅致,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與溫度。這種體驗,可從翠竹街道「兩條老村」的故事中可見一斑。
兩條老村,一為單姓村,一為多姓村。單姓村即張氏水貝村,如今雖以發達的黃金珠寶業聞名遐邇,其歷史淵源亦非常悠久。據張氏族譜記載,羅湖張氏始祖遠澗公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開基立村,育有三子:長子玉軒一脈居水貝,二子靖軒一脈居黃貝嶺,三子圭軒一脈居橫崗。後人繼續開枝散葉,又建向西、湖貝等村落。清末民初,深圳墟因廣九鐵路開通商業活動日趨繁盛,張氏家族佔盡地利,工商學聯動,成為當地旺族。六百年賡續不絕的發展史、富甲一方的財力和廣泛的人脈,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氤氳着這方水土。
多姓村原名水庫新村,現為新村社區,係1959年修建深圳水庫時將原黎圍村、草堂圍村、大埔圍村、香園仔村、菠蘿山村等六個自然村從庫區移民搬遷合併而來。這些地處梧桐山麓的嶺南圍村,已走過近四百年發展歷程,群峰環翠,古意盎然,一些風俗習慣迄今仍發揮影響,搬遷合併新村後仍十分重視文化傳承。舞麒麟代代相襲,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難得的是,新村實業股份公司牽頭編纂出版了《水庫新村村史》,這是很多單姓村都難以做到的事情。
新老交錯,濃淡相宜。在繁華與寧靜之間,翠竹街道繼承傳統,擁抱變化,以黃金珠寶展示時代的輝煌,以文化民生演繹生活的浪漫,成為宜居宜業的詩意棲居之地——
一泓碧水青山下 兩座老村新邑旁
鬧市霓虹依翠竹 陳磚古巷泛珠光
威風八面麒麟舞 坎坷千秋遠澗張
但問流年何所以 人間正道是滄桑

0 / 255